李建東
摘 要:作文教學的點滴體會,寫作方法的創新,寫作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寫作中要重視修改,重視批閱方式的變革,積累經驗,形成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的寫作教學特色。
關鍵詞:作文;改革;創新
作文教學是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中考中占有半壁江山,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學生也是以“滿分”作文做為一本通,不能寫出真情實感。在此,我將自己在作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總結為以下幾點,僅供同仁們借鑒、參考。
一、注重積累
積累是寫作的前提與基礎,可以說沒有積累也就沒有寫作。前人說的“厚積薄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積累什么?我認為,積累分為二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素材,一方面是書本素材。生活素材就是指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所積累的素材,這些材料可能是發生在同學自己身上的事,更多的可能是發生在同學們身邊的人和事。這些事大多不是什么轟轟列列的大事,而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小到一節課間、一節課、甚至是教師的一個眼神,同學們的一次爭吵。書本素材是指學生從書本中所獲得的素材,包括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社會焦點、奇聞逸事等。這些書除了課標要求的名著外,我還向學生推薦了《讀者》、《青年文摘》、《格言》等書目。這些書,涵蓋面廣,內容短小,富有哲理,符合學生閱讀心理,便于學生閱讀積累。
二、勤于寫作
材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得讓它變成文章?!昂穹e薄發”,積是前提,發是結果。積到一定程度,也就就得讓它開花結果。古人有“大江東去”,也有“小橋流水”;有“會當凌決頂,一覽眾山小”,也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寫什么內容,用什么形式,因人而異,因文而異,不可千文一面,要求學生用統一的格式,這樣會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學生創新發展。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好的形式供學生參考。我向學生推薦了一種的“五段式作文”的寫作形式,既“題記”開頭,中間為三個到四個小標題,小標題可以是“春夏秋冬”也可以是“風雨雷電”,也可以用古詩做為標題,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文中好的小標題的運用,無疑會給文章增加亮麗的一筆。有人把文章中的亮點比做夜空中的星星,那么小標題無疑是夜空中那幾顆最大、最亮的星星。第二寫文章要大氣:以“我眼中的·······”為例,在老師一布置這一題目時,不少同學首先想到的是“老師、同學、朋友、父母”等,這樣寫出的內容,僅局限于同學們生活的一個小范圍。于是我讓同學們換一種思維,換一個角度,從書本素材入手。根據同學們的閱讀范圍,我讓同學們寫“我眼中的魯迅”。魯迅是中國近代八大文豪之一,排名第二,有關他的文章、事跡,同學們知之不少。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到《社戲》,從《阿Q正傳》到《狂人日記》。“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對他真實的寫照。藏克家在《有的人》中對魯迅也給予了最高的評價,他的死重于泰山。這樣一個人物,可歌,可泣,可寫。歷史上曹操一直是一個倍愛爭議的人物,是“奸雄”是“英雄”?他“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他也曾慨嘆“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慨嘆,是慨嘆漢獻帝的無能,還是慨嘆自己生不逢時?但曹操始終沒有面南背北卻是歷史的事實,經過同學們的搜集、整理,《我眼中的曹操》脫稿而出。還有一個同學喜歡網絡游戲,特別是喜歡槍戰游戲,在教師的指導下,一篇《我眼中的AK47》點亮了讀者的眼球。從外觀到構造,再到性能,讓同學們耳目一新,也讓老師眼前一亮。在老師的點撥下,《我眼中的杜甫》、《我眼中的孫悟空》、《我眼中的李鴻章》《我眼中的孟子》······,一篇篇佳作脫穎而出。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嘗試多種寫作形式,可以是散文、傳記、游記、也可以嘗試小說、詩歌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多樣修改
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是文章的必經之路,我認為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一是組內修改,作文在寫好之后,在小組內進行互評。評改作文如同看山,文似看山不喜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各人的欣賞角度不同,修改時也必能提出自己的意見。第二步,組內集體修改,對于組內較好的和較差的作文,要在組內進行集體評改。學習小組組長負責,進行全面修改。從選材、布局再到句子、用詞。第三是教師評改,學生將修改后的作文上交到老師那里,由老師做最后和點評,并提出修改意見。學生進行作文評改時,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一是字,字數要在700字左右,中學作文字數不宜過多,個別情況除外。二是書寫,書寫是否工整,有無錯別字等等。三是修辭,文章當中是否用到修辭,用了幾種,使用是否恰當,合理。四是標點,文中共使用幾種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五是寫作手法,文章是否運用了一定的寫作手法,有何寫作特色。六,文章的立意與主題,立意是否高,主題是否鮮明。
四、力爭面對面批閱
批閱時教師盡可能做到面批面改。一般時候教師在批閱的時,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批的十分仔細。有的只在文后寫出簡單的評語,就算完事大吉。可學生對這樣的評語并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也是學生“寫”,卻不能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師在批閱的時候面批面改,指出學生在作文當中存在的不足,并能提出一定的修改意見。這樣雖然費時費力,但效果明顯。同時也要求教師在平時要多看,多寫,有著一定的寫作經驗,批改時才能起到一語中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五、重新審視再次修改
我把寫作文比作打井,每一口井都要打出水,而不是淺嘗輒止,蜻蜓點水,文章不厭百回改也就是這個道理。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提高,一次進步。針對教師提出的修改意思,學生再進行修改,就會做到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學生才能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這樣進行過幾次修改的文章,也會如一口口甘甜的井水,甘之如飴;如一幅幅中國山水畫,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