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莉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指導學生做好作文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成績,首先要使學生學生積累大量的素材,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有自己豐富的語言,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得到發展,使學生的作文說讀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新時代條件下的小學生聰明好動,記憶力非常好,模仿力也非常強,但是領悟性相對來說有些弱,因此,小學語文教學標準要求小學生要重視語言方面的積累,特別強調要通過語文閱讀進行積累,通過知識的積累和生活實踐的積累,使學生從閱讀中和社會實踐中掌握語言內在的規律性。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非常重視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積累,使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養成學習的習慣,養成學習能力獲得的方式,這樣在長期的積累中和培養學生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掌握了語言內在的規律性。下面我以二年級課文《李子核》教學為例談談指導學生詞匯積累的點滴收獲。學生掌握詞語需要一個內化過程,我將之分解成課外初“相識”,課內再“熟悉”,作文里“交朋友”這三個階段。
一、課外初“相識”,拓展詞匯空間
小學生擴大詞匯量以及拓展詞匯的空間的有效方式,就是讓孩子們大量的閱讀課外書籍,這是家長、社會和老師共同認同的方式。閱讀應該讓孩子們獨立完成,讓孩子們閱讀喜歡閱讀的書籍,在閱讀過程中摘錄好詞好句子,摘錄前老師應該指導學生進行分類。老師多讓學生們自己進行閱讀,老師進行簡單的批閱或者檢查,老師對閱讀后學生掌握的情況多多的鼓勵。因為孩子們年齡小,自控力不強,持續自讀的耐力有限,對讀物的悟性相對也比較差,因此老師要進行指導。首先知道學生進行詞匯的分類整理。例:寫人類可分外貌、動作、心理、語言,寫季節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物候,寫物類分色、形、味。其次教師在學生課外抄摘的基礎上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選擇出一些詞匯,或成講義,或成小黑板,加深學生對這些詞匯的印象,以備課堂上提取。
二、課內再”熟悉“,強化詞匯學習
孩子們課外閱讀的積累需要不斷應用才能鞏固下來,因為孩子們的耐力不足和活潑好動,閱讀的效果鞏固一般來說也不太好。我們發現在孩子們課外閱讀積累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喜歡讀這些讀物,按老師的要求把好詞好句也進行了摘錄,但是在孩子們的作文里發現詞匯還是很很貧乏,也就是說孩子們把這些詞語運用到作文中去的能力還很有限,這說明孩子摘錄的詞匯不是太熟悉,也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因此語文老師要有意識的給孩子們創造情景、創造語景,讓孩子們回憶閱讀中得到的詞匯,在什么情境下進行運用,這樣我們把詞匯經常讓學生進行運用,運用的熟練了,運用熟悉了,詞匯量就增多了,運用就自如了,這樣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李子核》一文的教學中,我作如下設計:
1.看圖用詞。上課的時候將一只李子的圖畫掛在黑板上,讓學生看到了真正的李子的圖畫,逼真的圖畫激發了孩子們學說話的興趣,先讓孩子們仔細的觀看李子,仔細的從各個角度看李子,然后提問學生,讓孩子們說李子的顏色,李子的形狀,李子的味道等等,由于課外學生得到了李子的知識,學生學習的難度就大大的降低了,還激發了學生說話的效果,學生們非常踴躍的對李子加以描述,學生們說出了紅通通、紅艷艷、黃里透紅等顏色,說出了圓溜溜、又圓又大等形狀,還有香甜甜、香氣撲鼻等味道的詞語。這樣使孩子們加深了對李子的認識,也對課文中主人公偷吃李子的細節寫了起了一定引導的作用。將一幅逼真的李子圖掛在黑板上,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我先讓學生仔細地觀察李子,然后說出李子的顏色、形狀和味道。由于課外的鋪墊,學生的學習難度已相對降低了,學生一下子就說出紅艷艷、紅通通、黃里透紅、又大又圓、圓溜溜、香噴噴、香氣撲鼻等詞語。學生通過運用課外所學詞語對李子的描述,加深了對李子的認識,這對理解文中主人公瓦尼亞偷吃李子這一情節也無疑起到了過河搭橋的作用。
2.比較用詞。課文中描寫瓦尼亞難為情的表情,用了一個比喻句:“瓦尼亞的臉紅得像大紅蝦?!蔽页鍪敬蠹t蝦的圖片,請學生找出大紅蝦和瓦尼亞的臉的相同點,通過比較,學生一下子說出兩者的共同點是“紅”,然后請學生根據這紅的特點,瓦尼亞的臉還像什么,學生馬上就說出了紅蘋果、紅櫻桃、紅辣椒、紅石榴等十多種物品,這樣,既鞏固了學生詞匯,加深了學生對比喻句的認識,又發展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3.體會用詞。課文第四小節描寫瓦尼亞聽了媽媽的話后,非常害怕,用了一個動補結構式:他嚇得臉色發白。我先讓學生體會瓦尼亞此時的心情如何,從哪個詞上可以看出瓦尼亞很害怕。然后請學生思考一下描寫一個人害怕,除了臉部表情外,能否用其他一些與身體部位相關詞語來表達,接著引導學生說出“頭皮發麻、兩手發抖、渾身是汗”等等。經過這一系列的調整,大大激發了學生課外積累詞匯的興趣。通過課外積累和課堂識詞相結合,使學生擺脫了積累詞匯的盲目狀態。每個詞語經過信息編碼,貯存到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之中,強化了詞匯學習。
三、作文里交朋友,內化詞匯學習
小學生作文是小學語文學習綜合性的運用,是小學語文學習的最高級的階段,是學生各種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綜合性的全面的體現。學生在作文中的用詞的豐富、精確或者生動與否,可以檢驗出學生對長期積累的知識和詞匯掌握的熟練程度和使用程度。同時,作文內使用詞匯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給學生,反復的展現他們掌握的詞匯,幫助學生從無意識狀態上升到有意識的科學的靈活的運用的狀態。所以每次作文教學,我都向學生呈現大量與主題相關的詞語,請他們自由選用。學生自己選用的詞語超過了我所呈現的范圍,則給予表揚和鼓勵。經過課外——課內——課外幾次反復,學生很自然地就會運用詞語了。經過一階段的訓練,學生不僅在習作時不會覺得無話可說,而且對積累詞語運用詞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在于與運用,而積累和理解是運用的前提。以上我談的只是詞匯積累,除此之外,還有句式積累、片段積累等。只有天天積累,我們的學生才會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才會厚積而薄發,他們的語言才不會蒼白,他們的思維才會被點燃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