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楠

古埃及的藝術作品,例如雕塑、浮雕、工藝品等,歷經歲月的打磨,至今仍然光彩依舊,魅力無窮。
大約在300萬年前,人類已出現在地球上。一般認為,人類的歷史始于180萬年前,從距今180萬年到1萬年的漫長時期,屬于舊石器時代。根據其發展狀況,舊石器時代又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人類早期的造物活動與藝術設計的萌芽,也大致經過了這樣三個階段。在這漫長的時期中,人類的生產工具還是極其粗糙的石器,除了采集和獵獲食物之外,人類還發現和利用了火。
舊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80萬年到20萬年),對原始社會的人類而言,石頭無疑是取之最為便利、用之最為長久的東西。從這一點看,人類的早期造物活動很可能經歷過一個從選擇天然石塊到有意識制造石器的漫長過程。雖然人們這種撿取的行為還停留在很低級的層次,但這種簡單的行為中卻包含了功能、形態、材料、符號方面的有意識選擇,反映出對“便利、實用、安全”等三方面的考慮,這本身就是一種設計觀念的體現。此后,由于天然形成的、適于削砍、敲擊、刮擦的石塊過于罕見,原始人開始有意識地加工石塊,制作出了三角形、月牙形等簡單的石葉片。另外,石制雕刻品、刮削器、石鉆以及投擲尖狀器等石工藝作品的出現,雖然還十分粗糙,但已顯示出人為設計的痕跡,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特別是其通常所追求的對稱、平衡、飽滿等造型因素可以視作形式美感的萌芽,出現了審美因素。
至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20萬年到5萬年),石器有了第二次加工,種類也隨之增多,除原有的砍砸器外,又出現了尖狀器、刮削器等類型,器型由簡單到比較復雜,加工較為精細,選材較為多樣,使用功能也向專門化、多樣化發展,反映出原始人設計思維的發展。與此同時,此類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裝飾意向也更加顯著。

威蘭多夫的維納斯,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雕像之一。
距今5萬年到1.5萬年,是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這一時期除石器的類型越來越豐富、制作越來越精細外,骨針、骨錐、漁鉤、漁叉、投矛等相繼出現,在該時期晚期還出現了弓箭。由于鉆孔技術的發明,石刀、石斧、石箭頭等都裝上了木制或骨制的把柄,使用起來更省力、更舒適、更安全。這種通過不同材料的組合以實現功能優化的設想,無疑是設計創意上的一大突破,標志著設計思維的一次飛躍。出于對美的追求,也出于巫術性的目的,在石器、骨器、牙角器上面出現了各種裝飾性的雕刻。也是在這一時期,人類的審美能力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石工藝作品中出現了被稱作“維納斯”(Venuses)的小型女性雕像。這些雕像的雙手、足及面部特征經常被省略,但臀部、胸部及腹部等女性基本特征則被強調出來。在奧地利威蘭多夫出土的“維納斯”,是其中一件著名的作品。肥大的乳房和突出的骨盆與陰部,把女性的特征進行夸張變形,這可能與當時人類對生殖繁衍的崇拜有關,尤其是微微彎曲的膝蓋部分,可以看出制作者對人體的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和一定的表現力。
距今約1萬年前,人類社會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形形色色的磨制石器。日益豐富的石器生產工具,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除石器外,又出現了另外一種工藝——陶器。陶器的發明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人類已從遷徙生活過渡到定居生活,意味著人類由野蠻狀態向文明狀態轉變的開始。在藝術設計發展的歷史上,陶器的發明與使用同樣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陶器設計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種造物活動,它告別了人類僅僅依賴于利用自然材料進行藝術設計活動的歷史,從而奠定了人類有意識地創造新材質的實踐活動的基礎。
人們的設計能力在無數次的實踐中得到了提高,從而能夠不斷設計創造出各種合乎實用功能的石器工具。在石材的選擇上,人們已十分注意石材的硬度、形態和紋理的選擇。石斧選用長形的石塊,以便打磨;石刀是呈片狀的,通常多選用片葉巖,以便于剝離。這種石器加工制作形式多樣,既講究實用又追求美觀,以磨制、鉆孔技術和極為整齊對稱的形式成為石器工具發展的高級階段。這是石器制作技術的重要發展,意味著人手的逐漸完善和更加靈巧,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石器工具的功能。磨光可使石器銳利,鉆孔可便于裝柄或攜帶。由此可見,石器工具是對人類技能的彌補和人類肢體的延伸。例如,制作石斧、石錛的石材硬度很大,器形必須設計成扁平并刃利;石鏃的硬度較小,鏃頭必須犀利尖銳。經過不斷地觀察、揣摩和實踐,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得到了初步的啟蒙和發展,發現并掌握了諸如對稱、節律、均勻、光滑等多種形式美的規律,并自覺地將其應用于設計活動中。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石器的設計上是經過藝術思考的,他們具有樸素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手法。

內巴蒙狩獵場景。

椅子是家具中最重要的一種,所有的椅子都是從象征著統治者地位的寶座發展而來的。

這件繩紋陶罐至今已有5000年歷史,和英國巨石陣年齡相仿。陶罐的口沿外壁有一圈極其夸張的火焰狀飾邊,充分體現了日本繩紋時代人們精妙的創意與精湛的手藝。這樣的容器當時主要用于烹飪。
陶器在世界上分布相當廣泛,考古學家在歐洲的廣大地區、亞洲的兩河流域、印度和日本等地以及埃及地區等,都發現了大量造型優美、功能各異的陶工藝作品。
日本制陶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繩紋文化”時期。因此,日本成為世界上最早掌握制陶技藝的民族之一。此時的陶器為徒手捏制,造型肥厚,經低溫露天燒制而成。其底部較窄,器壁上或以篦尖刻畫,或以繩子勒滾,或以貝殼壓印出奇特的裝飾紋樣,其中尤以繩紋裝飾最為常見、最具特色,因此得名“繩紋陶器”。這種紋飾實際上是修整器物形制時留下的痕跡,也被稱為“押型紋”“捻繩紋”“貝殼紋”等。雖然此類陶器多為實用的飲食器,但其造型設計卻極具特色、極富激情與想象力。其口緣的造型豐富多變,或呈波浪式,或呈火焰狀,或呈雞冠形;既蒼勁雄奇,又激越詭秘,具有一種奇異的生命力與濃郁的神秘氣息。從公元前2世紀開始,日本進入了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階段——“彌生文化”時期。此時的陶器器壁較薄,質地較硬,制作精良,紋飾簡單。因為多系實用性的器物,所以造型較為規整簡練。其裝飾常用竹刀、木梳刻畫出淺淺的紋樣。
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希臘半島與巴爾干半島是制陶歷史較早、設計水平較高的地區,這里也是歐洲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地區。在希臘半島,奧察基出土的彩陶罐是新石器早期色薩利地區的代表作品,其作品制作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器型多為甕、罐、壺杯、盆、缽等,裝飾多為赭紅色的幾何紋,紋飾構圖自由奔放,筆觸流暢而灑脫。希臘新石器晚期的彩陶藝術以迪米尼遺址出土的作品為代表。這種彩陶的裝飾更加復雜、華麗、富于變化,各種螺旋紋、帶狀紋、回紋、波折紋被交替、組合使用,風格生動大方,色彩對比鮮明輕快。
古埃及主要指尼羅河流域,它是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古國之一,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有一句名言——“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這句話包含了一定的道理,即由于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古埃及是“東方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手工業時代最發達的文明地區。其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封閉的自成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化特征。從設計文化的角度來看,古埃及的建筑、壁畫、金屬工藝和飾品等共同凸顯著其獨具風貌的文化形態。
在古埃及這個最古老、最典型的奴隸制國家中,政與教是合二為一的。法老本人被視為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間之神。古埃及在具有神權的君主統治下,就形成了一個像金字塔一樣等級十分森嚴的社會結構。在這樣一個上下篤信神的國家里,人們所創造的藝術作品(包括手工藝藝術),幾乎都與宗教有關,可以說,古埃及的藝術基本上是宗教的藝術,藝術的精神實質就在于體現宗教意圖。與此相關,藝術也是為法老政權及少數奴隸主貴族服務的,是為加強王權和嚴格的等級制度服務的。藝術的題材、甚至藝術的表現方法都必須反映和服從統治者的要求而有所限定。比如,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必須完整,表現出對象的全部。這樣,形象就不僅是從某一特定角度看去的視界內的局部,還包括看不到的地方,即按著對物體所知來塑造形象。
古埃及家具藝術是表現埃及法老和宗教神靈的文化藝術,是表現君主與貴族等統治階級生前死后均能享樂的文化藝術。從古王國時期起,埃及墓葬風盛行,死者生前喜愛和常用的家具,禮儀用的豪華椅、床等都陪葬在陵墓中。埃及地處沙漠地帶,氣候干旱,所以殉葬的木制家具在地下得以保存下來。
古埃及從古王國時期開始就出現了椅、凳、足臺、桌子、床、柜和化妝箱等家具。
椅子是家具中最重要的一種,所有的椅子都是從象征著統治者地位的寶座發展而來的。從古王國時期起,椅子就象征著王權。第四王朝的赫特菲爾利斯陵墓出土的黃金扶手椅是現存的最古老的椅子。從第四王朝開始,椅子流行底腳雕獅爪或牛爪,扶手下透空三個鈴形紙莎草圖案裝飾,據說紙莎草的象征意義是代表尼羅河三角洲長滿蘆葦的沼澤。椅座和靠背都是用紙莎草莖編制的,木質部分全都貼金箔。這把椅子表現出君王至高無上的權力。
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的一個用彩色石灰巖制的石碑上,可見到此時期法老的寶座,石碑的上部分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這些符號、圖形、文字在此時期的家具上都有所表述,是家具裝飾的一種表現形式。可見家具是當時文化的重要載體,它是不同的權力、地位的象征。
在新王國時期,家具已變得很普遍。但是古埃及等級觀念很強烈,從法老到大臣、平民、奴隸這樣一個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在家具上也表現得很明顯。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陵墓出土的一件黃金寶座是古埃及最高權力者的典型代表作。整體杉木制家具全部貼金箔,雕飾,彩繪,鑲嵌象牙、象眼、黑檀、琉璃和釉陶,極其豪華。寶座底腳雕獅爪,腳的上端是獅頭,扶手的裝飾是帶有翅膀的蛇和王冠,并刻有象形文字的銘文。靠背上是圖坦卡蒙和王后“正面律”的浮雕像,并用寶石鑲嵌,構成一幅宮廷生活的場面——法老圖坦卡蒙頭戴三重王冠坐在御座上,他的王后站在前面,其王冠飾有被鴕鳥、羽毛和圣牛的角圍繞的日輪,表現了王后為法老化妝的一剎那動態,頭頂上一個如金球的太陽神放射下來,正好射在法老和王后的頭部左右,上部有帷幕和華蓋。從這件浮雕中可以看到當時雕刻工人雕工的精細、技藝的精湛以及人物造型能力的超凡。法老、王后的動勢生動而有變化,表情自然舒展。法老和王后華麗的盛裝,可見其當年法老理朝政務時的堂皇宏大場面,兩個黃金獅頭扶手更增加了法老的威嚴和寶座的神圣感。寶座的座位很高,下面設有腳踏,腳踏上有六人(左右各三人,是被征服的其他部落淪為奴隸的人)。法老永遠將其踏于腳下,永不得翻身,表現出法老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殘酷、兇狠和權勢。圖坦卡蒙法老神殿中祭祀禮儀用椅更是豪華。椅子用黑檀木制作,造型獨特,底座是折疊式,部件局部包金,鴨頭做底腳,上面的靠背裝飾非常華麗。靠背頂部的中間是太陽神,兩旁平行的是一群神物眼鏡蛇,其下是展翅的禿鷹女神,兩端及下面都是圖坦卡蒙的碑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四周是象牙、有色玻璃、染色的自然石鑲嵌。腳踏上右邊五人,都是擄獲來的奴隸作為敵人永遠被踏于腳下。整件家具格調高雅、華貴,充分體現了法老至高無上的權勢。這件祭祀禮儀用椅也是當今折疊椅的先驅。

古埃及壁畫。
古埃及家具的式樣、裝飾與統治者的地位密切相關,使用者的地位不同,家具的造型和色彩也不相同。十八王朝貴族墓地中壁畫上的一個鄉宴場面,上面有兩層人物,第一層有兩組黑、黃椅上的兩對夫婦,是賓客;后面四個手持蓮花的侍者;下層四人席地跪坐,拍手、奏樂,另有兩裸女在舞蹈。黃色椅是貼金箔,黑色椅是黑檀木制作,象牙、金箔鑲嵌座面,設置厚坐墊;侍者、庶民則使用涂著白漆的簡樸凳子,或直接跪坐在地上的坐墊上,表現出不同的社會地位。
床也是古埃及統治階級家庭中最重要的家具,在圖坦卡蒙墓地還出土了三張床。日常生活使用的床用杉木制作,涂漆并貼金箔,床面用椰子纖維編制。底腳是象征王權的獅爪。床屏是蓮花、莖上下纏繞的浮雕裝飾。墓葬用的“死人床”裝飾的較為豪華,整個造型是兩個圣牛女神,全部貼金箔,床面非常高,纖維編織。圣牛女神兩對又長又尖的角直向天空,中間夾著象征太陽神的金球。床身飾以濃青色的三角形花紋,底腳是圣牛爪,家具高大威嚴。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公元前1500多年,就能設計制作出可折成三疊的木床,可見古埃及的工藝技術是多么精湛,這是科學與藝術、實用與審美的最好的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埃及后期王朝時期家具的造型風格也有所變化。在巴黎盧浮宮美術館收藏著一件公元前600年的后期王朝時期的木制凳子。這件家具一般是在公開儀式時有身份的人使用的,凳子兩側是兩個獅子的造型,座面邊框連接處是獅頭,底腳是獅爪,座面心材是皮革編織的。整體顯得堅厚、凝重、敦實。古埃及家具使用的功能性很強,此時期的座椅靠背已注意到向后傾斜,座椅面有向下凹的曲面,這種考慮實用的傾向性是相當重要的,是古埃及人在生產勞動中不斷總結的科學結晶。尤其有的座具采用獸皮座面,更增加了其彈性。古埃及的座具尺寸與人身體尺寸的匹配也相當和諧,座面高度、床面高度以及扶手、靠背的高度確定,與今天的家具幾乎沒有區別,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家具就已有實用與美觀相結合的設計思想,實在令人驚嘆!古埃及家具結構的科學性,一直影響著以后各時期的家具,直至今天的家具也都沒有超越那個時期的結構形式。如座椅類框架結構,在四腿間加設橫撐以加強其強度。有的在椅腿底部加設底托,不但使造型完美,更使強度倍增。古埃及那種外出使用的折疊小凳,其結構與今日的凳類無所區別。
古埃及最早使用的金屬是銅器,在拜達里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銅念珠及銅針等小型制品,稍晚的阿姆拉文化遺址發現了銅制的手鐲及一些小型利器,再晚一些的格爾塞文化遺址中,則發現了銅刀、匕首及斧、錛等實用武器。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人已掌握了銅器和其他金屬加工的一些基本技術,如鍛、錘、鑄、壓模、焊和鉚等。除了制作銅工具外,古埃及人還制作銅雕像,考古學家已發現了公元前2300年的大銅雕像。青銅器工具的使用,引起了手工業如制造車、船及雕刻技術、金屬加工、裝飾品等許多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金屬加工方面,古埃及人有著嫻熟的技術,如他們可加工鍍金、包金、鑲金的各種器件及刺繡用的金絲等。
在古埃及,首飾的使用相當廣泛。社會上的各個階層,上至法老,下到平民,生者死者,人人都佩戴首飾,甚至連神獸也不例外。在第一王朝陵墓中發掘出的金手鐲以及綠松石和天青石手鐲,其中一只上面飾有荷拉斯神鷹雄踞王宮正上方的形象。在第一王朝韋提謨王陵中,出土了一件描繪國王鞭撻一個俘虜頭部情景的牙雕。到了古王國時期,寶石鑲嵌技術已被工匠熟練掌握,在保存下來的花圈式冠冕、項飾、瓔珞、寶石戒指以及其他制品上,可以看出其做工精細、造型美觀、形式多樣。在胡夫王的母親希太普·赫累斯王太后的墓中就發現了當時最大的一組鑲嵌工藝品,它包括金器、鑲有綠寶石和藍寶石的銀腳鐲等。古埃及法老、貴族的首飾多用貴金屬和半寶石制成,二者都是當時人們喜愛的飾物材料。貴重金屬主要指金銀的合金,因為古埃及國內盛產黃金,而白銀則十分稀有,且金銀合金較為耐用;半寶石是指介于寶石和石頭之間的各種色彩斑斕的礦石,如綠長石、綠松石、孔雀石、石榴石、玉髓、青金石等。平常百姓所戴首飾一般用釉料制成,通常以石英砂為坯,再飾以玻璃狀的堿性釉料,也可在石子上涂釉彩而成。新王國時期追求奢侈浮華的風尚,這可以從圖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證實。出土的遺物中有刻有浮雕的金椅、鑲有彩色寶石的金面罩和金人形棺等,其工藝精致,藝術品位很高。此外,還有形如蓮花的雪花石膏器皿、裝潢考究用于盛放脂粉的木盒等。如現存埃及博物館的盛油膏的金盒,刻畫了兩個圖坦卡蒙王坐在太陽之下的情景:他們肩披彩色寶石,身著長線紋長袍,神色安詳,似在祈禱,整個人物造型生動自然,具有古埃及的民族特征。另外,在盒蓋上裝飾有鑲嵌的羽形物,中為象征太陽的黃色圓盤,色彩華麗,對比強烈,為古埃及金屬工藝中的絢麗之作。

1-2. 古埃及“黃金法老”圖坦卡蒙。圖坦卡蒙面具上鑲滿了青金石、紅寶石和彩色玻璃, 顯得華貴富麗,金碧輝煌。3. 圖坦卡蒙的鞋。4 . 莎哈托公主的項鏈。主要材質是金、瑪瑙、石榴石、綠松石、青金石。5. 小彩陶河馬。
古埃及制作首飾的材料多具有仿天然色彩,取其蘊含的象征意義。金是太陽的顏色,而太陽是生命的源泉;銀代表月亮,也是制造神像骨骼的材料;天青石仿似保護世人的深藍色夜空,這種材料均從阿富汗運來;來自西奈半島的綠松石和孔雀石象征尼羅河帶來的生命之水,也可用利比亞沙漠的長石甚至綠釉料代替;尼羅河東邊沙漠出產的墨綠色碧玉像新鮮蔬菜的顏色,代表再生;紅玉髓及紅色碧玉的顏色像血,象征生命。
古埃及首飾的種類主要有項飾、耳環、頭冠、手鐲、手鏈、指環、腰帶、護身符及項飾平衡墜子等,制作精美,裝飾復雜,并帶有特定含義。一件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00年—公元前1800年)的腰帶,由貝殼、護身符和珠飾組成,材料包括天然銀金、銀、紅玉髓、紫晶、青金石、長石和玻璃等。貝殼中空,由銀金制成,古埃及人認為貝殼與女性生殖器的形狀相似,可起保護作用。兩個以天然銀金制成的中空護身符,代表一束繼承王位者的發式。兩個魚形護身符,用以祈求佩戴者免被水淹。跪坐的人像是長壽之神一赫,他通常手執棕櫚枝。其余都是圓形珠子,包括中空的銀金珠子和紅玉髓、紫晶、青金石、綠色長石制成的珠子。這件腰帶體現了古埃及人將珍貴金屬與色彩艷麗的半寶石串連的愛好,代表著當時珠寶佩飾工藝的高度成就。項飾平衡墜子是當胸前佩戴的項飾過重時,用以平衡其重量的墜子,常佩于背后兩肩胛骨的中間。平衡墜子的基本形狀像個鐘擺,和項飾一起,原為供奉天空之神哈托爾的女祭司們專用,后來所有貴族婦女都佩戴它,以示對神的尊敬。項飾象征著死后的復生和多子,而平衡墜子佩戴背后則有庇佑之意。
代表古埃及首飾最高成就的當然是法老的首飾。法老墓中曾隨葬著大量精美無比的珍寶首飾,但歷經多年的盜掘,大多流失殆盡。在為數不多的未被盜掘的法老墓中,第十八王朝法老圖坦卡蒙墓的首飾最為有名。除上述實物外,古埃及雕像、浮雕及圖畫上人物所佩戴的首飾,也以其逼真的刻畫,展示了這個文明古國在首飾工藝上的輝煌成就。
古埃及人民很早就熟悉陶器的制造,最初他們生產的也是紅陶和黑陶,質地較疏松,吸水率很高。后來曾出現一種方法,即用某種物質,例如石墨等,在陶罐外面摩擦,把它涂上一層,使陶罐能發出黑亮的光澤,隨后逐漸學會在陶器上描繪各種圖案。他們還曾采用過一種制造彩陶的工藝,即用某種含氧化鐵的泥土摻入坯料,這樣燒出來的陶器具有瑰麗的紅磚色。這種紅陶曾普遍地流傳在近東一帶,當古埃及進入奴隸制國家時,制陶工藝有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古埃及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術。
古埃及人是十分出色的制造玻璃小瓶和裝飾品的藝術家,而且他們經常制造出一層一層不同的顏色,在公元前7000年的墓穴中就發現玻璃念珠和項鏈,出自第十八王朝的古埃及玻璃瓶直至今日仍然得以保存。為什么古埃及能這么早地發明制造玻璃的技術呢?這是因為在古埃及的一些湖岸上,存在著天然堿(碳酸鈉),就在制陶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將天然堿與沙石混合,在高溫中熔化后,得到一種美麗透明的物塊,這就是玻璃。古埃及開始生產玻璃是在新王國時期吐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04年—公元前1450年),興起了作坊式的玻璃手工業,延續400年,生產了許多非常漂亮的玻璃器皿,是古埃及玻璃制造的黃金時代。限于技術,最初玻璃只用來制造珍貴的裝飾品、酒杯、花瓶、香水瓶等,后來玻璃器皿才逐漸成為日用品。古埃及早期的現存玻璃容器,多是小口的香水瓶、香油瓶和小罐,肩上帶雙耳或四耳。除了玻璃香水瓶,早期古埃及玻璃制品還有魚形瓶和各種裝飾品,如玻璃珠、臂釧、耳環、發簪等。此外,古埃及還用玻璃代替寶石鑲嵌在金銀器上。

孟圖霍特普二世與哈索爾女神浮雕。
古埃及的人門把碎石英細礫與沙混合使用,以改變玻璃的顏色。他們特別喜歡用玻璃模仿一些天然寶石,其中模仿綠松石的藍綠色不透明玻璃最受歡迎。彩色玻璃的制造是在熔融玻璃時加入少量的金屬或金屬氧化物;加入少量的銅,可以制成藍綠色玻璃;加入鐵和錳,可制成黑色玻璃;加入鈷,可制成深藍色玻璃;加入銻,可制成水透明的白色;加入鉛和銻,可制成不透明的黃色。古埃及玻璃匠已熟練地掌握制造這幾種顏色的玻璃。古埃及玻璃業在亞歷山大統治埃及的時期得到充分的發展,并一直興旺到羅馬帝國時期。這個時期的古埃及玻璃仍以砂心成形法為主,但在馬賽克玻璃制造方面有長足的進步。馬賽克玻璃是早期玻璃中的一種外觀上非常漂亮、但制作上非常費時費力的玻璃。首先要把不同顏色的玻璃拉成細條,并將不同顏色的玻璃細條在火焰上燒結在一起,將玻璃條截成小段,再將玻璃段的橫截面按一定圖案排列起來,再經過反復加熱、型壓,制成絢麗多彩的玻璃碗或玻璃盤。這種馬賽克玻璃有的像是由千萬個小圖案組成的,又名為千花玻璃;還有的馬賽克玻璃制成瑪瑙或大理石的紋路,也非常漂亮。古埃及還流行用寶石和彩石鑲嵌成人像或動物像。這個時期的玻璃也常常被制成黑色的眉毛、眼珠等代替天然寶石鑲嵌在人物像或動物像上。
和其他古文明相比,古埃及工藝最大的特征就是各種石制的工具、容器和雕刻。尼羅河兩岸的巖壁,供應大量的石灰巖、砂巖和花崗巖,這三類石材是古埃及石器、雕刻通常使用的材料。而石灰巖中有許多火石的夾層,成為制造石刀的好材料。古埃及新石器時代打制的石刀,其精美程度,遠勝于其他古文明。古埃及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瓶、石罐,顯示出古埃及工藝的獨創性。古埃及人和中國人一樣,非常喜歡花紋、顏色特別美麗的石頭,而且當時已經有統治階級之分,政治領袖特地組織遠征隊,到尼羅河以東的沙漠、山地開采角礫巖、片麻巖等美石。古埃及人以銅、砷合金的鉆頭或者高度堅硬的石鉆頭,用石英粉砂作為研磨材料,制作的石瓶、石罐,不僅精美細致,其設計風格尤其特殊。從早期王朝時期開始,宮廷中非常喜歡所謂的雪花石的質感和紋路,常用來制造祭神的禮器或陪葬的明器。雪花石的礦坑由朝廷直接控制,只提供宮殿需要。中王國時期,石器工藝不如古王國時期發達,到了新王國時期的十八王朝,石器工藝再度復興,雪花石也廣泛用于制作盛香油、眼影膏的容器,這個時期有許多古埃及雪花石的化妝品容器傳世。
古埃及的雕塑藝術大約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業的誕生,孕育了藝術裝飾的萌芽。古埃及雕刻多以石頭、木材、象牙、銅、陶土為材料,巨型雕刻采用花崗巖、閃綠石、玄武巖等做材料,一般的雕刻用石灰石、沙石雕成,小型雕刻取材木頭或銅,有時部分采用鑲嵌工藝完成。古埃及雕刻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古埃及雕刻家經過長期的探索得來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識支配,嚴格服從上層社會的審美觀點和需要,美術家墨守成規,在圓雕中嚴格地遵守“正面規”,不論人物站著還是坐著,人體都處在靜止中,而且面部表情總是莊嚴平靜地對著觀眾。立像多數僵直呆立,從頭頂經胸腰直到腳跟都在一條垂直線上。直立的男人體,左腳向前,重心落在腳掌上。坐像總是促膝并足地坐著的。從表面上看,古埃及雕刻似乎是大同小異,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物的面部各有不同的特點,而且表現得相當細致。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響的還是陵前和神廟的裝飾雕刻及紀念性雕刻。最高的胡夫金字塔前的巨大獅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塊巨大巖石雕成,是古代最龐大、最著名的雕刻。
總的來說,古埃及手工藝藝術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掀起了人類歷史上工藝美術全面發展的第一個浪潮。古埃及手工藝藝術雖然歷史悠久,但許多作品在造型設計、裝飾技藝及材料應用和整體表現手法上,蘊含著某些現代審美意識和現代工藝的要素。譬如幾何形體與幾何紋樣的應用、形態的變形處理和刻意的裝飾性表現等。古埃及手工藝藝術涉及非常廣泛的材質,并取得輝煌的成就。玻璃的發明,不僅對人類工藝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也表明了古埃及人的智慧和能量。就整體而言,古埃及手工藝藝術注重裝飾性的表現,強調精神上的作用,工藝作品的實用功能并非是最根本的目的。大量的工藝制品不是為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而產生,而是為死者能夠在來世繼續“享用”而存在。縱觀古埃及的手工藝藝術,始終充滿著靜穆、莊重、渾厚和遒勁的風韻,同時伴隨著濃郁的神秘主義色彩和宗教氣息。古埃及人“永恒”和“不變”的信念直接影響了手工藝藝術的創作觀念和作品風格。貫穿于古埃及工藝美術中的“常存的秩序”和“恒定的倫理”使其形成獨特的“埃及風格”。這雖說是古埃及手工藝藝術的特點所在,但同時也可以說是其缺陷,因為它或許阻礙了古埃及手工藝藝術的更大發展。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