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摘 要】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為研究對象,通過透視過去20余年新年獻詞的變遷,探討《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體現的媒體理念的變遷與堅守。
【關鍵詞】南方周末? ?新年獻詞? ?話語表達? ?敘事內容? ?媒體理念
新年第一天,獻詞是看點。新年獻詞,是一種歷久彌新的儀式性書寫。從文體上看,新年獻詞或元旦獻詞,均屬于評論的一種,主要是回顧去歲成就,勾勒新年圖景,同時也是各家媒體展現價值取向和自我形象的重要窗口,已經成為一種備受關注的“儀式”和“景觀”。
本文以《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為研究對象,通過透視過去20余年新年獻詞的變遷,探討《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體現的媒體理念的變遷與堅守。作為一個承載著新聞理想的傳統主流媒體,《南方周末》理念的變遷與社會命運、公民個人權益息息相關,更與新聞人對新聞業的理解不可分割。
一、研究背景
《南方周末》1997年發表第一篇新年獻詞,已堅持二十余載。在中國社會翻天覆地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這些新年獻詞更像是《南方周末》自己的心路歷程,訴說著自身理念的轉型和中國社會的變遷軌跡?!赌戏街苣沸履戢I詞與媒體的角色認知和功能定位變遷息息相關。在過去的20多年里,《南方周末》新年獻詞是這家報紙理想的“外衣”,它的變遷更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研究其完整的新年獻詞,勢必會看到主流媒體理念如何在社會、家國的依存關系中變遷,這種變遷值得關注。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發現
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和話語分析法。選取《南方周末》從1997年至今的新年獻詞,從敘事內容、關鍵詞以及媒體定位三方面分析探究《南方周末》的轉型軌跡與理念變遷。
1.四個階段的理念變化。①第一階段:從1997年到2000年——伸張正義,為弱者代言。
特征:在從娛樂消閑為主的報紙成功轉型為聲譽極高的以輿論批評見長的嚴肅大報后,《南方周末》以大膽的言論、為弱者代言的勇氣、堅持正義的良知,成為行業翹楚,這一時期,以批評性深度報道弘揚人文關懷。
原因:這一階段是公認的《南方周末》的黃金時期,監督類報道很突出。這得益于1993年《南方周末》對自己角色的重新定位——由原來的文化娛樂周報向一份嚴肅的時政周報轉變,它以“服務改革、貼近生活、激濁揚清”為特點,以“正義、良知、愛心”為訴求,以“堅持講真話,堅持公信力”為辦報理念,在新聞報道上向縱深方向發展。其中很多的深度報道都對社會問題進行調查與揭露,發揮了輿論監督的作用。
②第二階段:從2001年到2008年——報道典型,擁抱主流,與改革同進。
特征:從2001年開始,《南方周末》的新年獻詞關鍵詞中“真實”或者“真相”這樣的詞語已經悄然隱去,取而代之的是“我們、旅行、夢想、故鄉、理想、大地”之類文化意味或者個人色彩更加濃厚的詞語。從2001年開始,《南方周末》在感情的著力點上有了明顯的變化,基調更加樂觀積極。
原因:《南方周末》從2001年1月起,發生一系列人事變動,黃金一代的記者流失很大。
③第三階段:從2009年至2013年——新媒體“來襲”,回歸民生與個體。
特征:這一階段的新年獻詞中,幾乎每篇文章中都會提到“個體”這個詞,希望通過個體的權利追求推動國家法治、改革的發展和進步。
原因:這個轉變和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有很大關系,每個人都有了發言和選擇內容的權利,如果還是站在制高點傳達態度勢必與百姓有距離。2013年作為新媒體勢如破竹的節點,也是傳統媒體失去市場依靠的節點,生存的壓力迫使媒體回歸專業主義。而讀者希望看到的是有溫度、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件,是真誠的關注而不是博流量的噱頭,所以《南方周末》再一次回歸個人。
④第四階段:從2014年到2018年——在巨變中探尋命運。
特征:新媒體發展勢如破竹,各種內容產品、社交平臺層出不窮,《南方周末》作為傳統媒體明顯感受到了史無前例的壓力。
值得敬佩的是,即使《南方周末》職業權威被部分打破,《南方周末》新聞人并沒有喪失對新聞理想的堅持。它決心迎接新媒體的挑戰,捍衛職業尊嚴。
原因: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教育的普及,知識的巨大鴻溝正在縮小,需要被啟蒙的蒙昧大眾幾乎消失,傳播迎來了新的議題。
2.哪些詞傳達理念。通過對新年獻詞的詳細品讀和分析,會發現《南方周末》的獻詞基本穩定地展現著這個媒體的形象與愿景,它通過媒體環境、《南方周末》自己的發展、百姓利益、國家發展四個維度發布自白。
《南方周末》的角色不是單一的,從它不同口吻和立場的表達中,可見它同時兼具記錄者、宣傳者、解釋者、監督者、啟蒙者的角色?!赌戏街苣返亩ㄎ慌c經營理念,對于新聞專業的堅持一直都在。
三、結論與討論
1.結論。從一個媒體的新年獻詞中能看到這個媒體的精神和理念支柱。雖然理念在變化,但它對普通人的聚焦,它的責任意識、人文關懷和良知一直在線。通過語句凝練、動感有力的新年獻詞,《南方周末》更好地彰顯了理性,激濁揚清,反映社會,讓讀者更能讀懂中國。
2.討論。當然,不能否定,獻詞逐漸失去了讓人熱淚盈眶的能力。作為強調與重申媒體價值觀的窗口,面對復雜的新媒體環境和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南方周末》確實沒有當初那么擲地有聲了。
筆者愿意相信,南周新聞理想仍在。期待下一個十年,《南方周末》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和驚喜。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彭彭.十年蹤跡十年心——《南方周末》10年(1999~2008)新年獻詞評析[J].新聞愛好者,2009(14):67-68;[2]鄭成功.淺談新聞媒體的理念追求——以歷年記者節前后《南方周末》的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3(01):44-45;[3]王藝涵.2000年后《南方周末》的新聞專業主義理念與嘗試[D].西南交通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