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摘 要】本文主要針對“機器人記者”對新聞記者就業帶來的沖擊展開探討,同時提出一些應對措施,包括院校應注重人才培養、新聞記者應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等,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聞記者? ?機器人記者? ?應對措施
“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對新聞記者就業產生的影響較為顯著,倘若新聞記者在合理規避自身缺陷的同時,有效發揮自身優勢,科學設計知識結構,強化綜合素質及各項能力,進行更精準的職業定位和規劃操作,勢必可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一、“機器人記者”對新聞記者就業的沖擊
第一,導致媒體記者崗位大幅減少。“機器人記者”程序簡單、操作便捷性較高,有助于大幅降低媒體財力、人力資源,且比照傳統媒體記者來講,工作效率更高,導致行業工作人員規模不斷縮小。
第二,崗位調整。“機器人記者”主要在體育、財經類重視數據分析的領域發揮作用,基于程序,開展數據識別操作,在相關領域中,機器人會迅速取代傳統新聞從業人員,導致新聞記者被迫開展崗位轉移操作。
第三,新聞記者壓力增加,男性青年記者比例逐漸提升。“機器人記者”不用休息,在傳媒公司中得到廣泛應用,和人類需要休息時間,還要考慮身體的承受能力相比,優勢過于顯著。新聞記者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身體素質具有較高要求,這也是現階段一些傳媒機構明文規定只招收男性從業者的主要原因。
二、應對措施
1.“機器人記者”局限性分析。“機器人記者”在使傳媒報道便捷性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具有一些無法忽略的弊端。基于相關實踐得知,現階段的“機器人記者”在體育、金融等涉及海量數據的行業領域中廣泛應用,其只需要分析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加工,隨后將數據利用規定模板進行報道,風格缺乏生動性和靈活性。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某新聞記者寫出報道,認同人數高達9000以上,而“機器人記者”寫出報道,認同人數僅為900左右。具有寫作功能的機器能夠仿照許多作家的寫作習慣和特點,但其始終無法將仿照對象的情感、風格同樣描述出來,這導致其報道枯燥、死板,難以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不利于吸引讀者興趣和閱讀積極性,這就是“機器人記者”的文風劣勢。
同時,對報道的內容來講,“機器人記者”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第一,其無法開展現場報道,這是由于事件性的新聞報道通常存在極強的現場感,不僅有事件、時間、人物等要素,很多關鍵細節也存在顯著的新聞價值,需要記者親自深入現場才可以獲取。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新聞報道并非是單純依靠“寫”而生成的,最關鍵的一部分實為“采”,即人們常說的“三分寫、七分采”。第二,“機器人記者”無法開展深度報道,深度報道基于深入采訪的同時,需要對新聞事件的來源和發展等進行科學梳理,明確相關人物間的各種關系,并對引發事件出現的原因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諸如此類的工作機器人難以實現。第三,很難實現新聞評論。新聞評論是反映“人”價值觀、立場及取向的載體,其寫作緣由及目的始終為“人”的問題,所以通常會存在顯著的主體性,而“機器人記者”只是一種由人類開發和制造的工具,始終無法完全替代人類發揮作用。
2.具體措施。①新聞專業院校培養人才應注重“有的放矢”。新聞專業院校承擔著培養新聞人才的重要職責,其主要任務是為新聞行業輸入高素質人才,促使其在未來工作崗位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基于現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大批非新聞專業畢業的學生涌入傳媒加劇了就業競爭;近年來自媒體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全民記者”挑戰帶來的影響日益顯著;“機器人記者”的出現,對新聞記者就業帶來的沖擊巨大。總體來講,現階段的新聞記者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為解決此類問題,復合型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聞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國外一些大學在十幾年前便推出了以專家型記者人才培養為目的的新聞人才培養改革,我國也有很多高校開展以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新聞人才培養改革。例如,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國際關系學院、法學院聯合建立跨學科雙學位實驗室,以滿足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目的。
②新聞記者應重視優化自身綜合素質。新聞本身具有較強的程式性,新聞記者倘若依舊沿襲傳統新聞模式,將新聞創作和淺顯的填詞游戲混為一談,勢必會導致核心競爭力下降。“機器人記者”的出現會對開展“程序式”新聞寫作的新聞記者的就業帶來巨大危機,但同時,也可以引導傳統記者“擠”出更多時間,開展更富有情感和內涵的新聞報道及評論的寫作操作。想要實現這點,新聞記者便需要對優化自身綜合素質提起高度重視。具體而言:
第一,推動自身的“全能性”發展。隨著各類新型科學技術的涌現,新聞記者在開展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大幅增多,既需要掌握素材收集、拍照、報道寫作等技能,也需要掌握互聯網應用、編輯等技能,使用多種差異化的媒體手段開展全方位的新聞報道操作。如此一來,可確保新聞記者的現場報道及新聞評論更有深度,符合受眾需求。
第二,培養人道主義情懷。新聞記者肩負著為社會民眾“發言”的職責,倘若缺乏人道主義情懷,對人類命運缺少關注,不重視體悟人性和人情,則無法寫出深入人心、引發讀者共鳴的報道和評論。
三、結論
早有相關學者預言,隨著時代的發展,記者行業將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業余記者與“機器人記者”會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如今,這一預言已經實現,“機器人記者”是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記者行業未來發展潮流,但其無法全面代替記者。只要提高綜合素質,善于發揮自身優勢,新聞記者便可以將挑戰變為機會,推動自身發展。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廣播電視臺(烏魯木齊廣播電視集團))
【參考文獻】
[1]季麗莉.智能時代技術賦能與人文思考下的人機關系——以機器人記者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9,5(22):68-70;[2]鄭越,楊帆.記者和算法誰更值得信任:“機器人新聞”可信度的影響因素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41(06):63-67;[3]熊國榮,李賢秀.“機器人記者”對新聞記者就業的沖擊及應對[J].編輯之友,2016(11):73-77;[4]楊瑩.淺析人工智能時代下新聞記者的應對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2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