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手機上傳一張正面照片,給出一些個人信息,短短數秒就能收到面相評分和命運報告,號稱“準確率達95%”“能看透你的一生”……近來,“AI算命”風靡網絡,引發關注。
置身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算命”把戲正在不斷變換形式,在網絡空間潛滋暗長。現實中,在網上隨手一搜,就能找到諸如“AI相面”“人工智能看手相”等內容。
與傳統迷信相比,披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外衣的網絡迷信,因打著科學的旗號,往往更具欺騙性、迷惑性,潛在危害不容小視。更有甚者,宣稱網絡算命、占卜等同于科學預測。事實上,“AI算命”披著算命的皮,實則是在“算錢”。各種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費,用戶想要看到完整的內容,往往需要付費購買增值服務,或以“邀請好友”“看廣告”等方式增加下載量或廣告收益。此外,用戶在算命時授權個人信息、上傳照片,存在泄露隱私的風險。
1.識破網絡“算命”騙局。從表面看,以“AI算命”為代表的網絡迷信,雖然有人工智能的加持,但仔細推究,其內核依然是迷信。話術再高明,算命模板再花哨,也改變不了“算命大師”搞“互聯網騙術”的本質。我們要擦亮眼睛,謹防上當受騙。
2.嚴厲打擊網絡迷信。打著算命的幌子、行詐騙之實,這已成網上那些算命大師的“變現方式”和慣常套路。面對不斷改頭換面的網絡迷信,執法部門要與時俱進,加強治理,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3.破解“AI算命”類偽科技要多措并舉。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節目、宣傳欄來普及相關知識,用科學常識力挺“真科技產品”;個人也應理性思考,別被披著科技外衣的產品蠱惑;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及時查處、嚴厲處罰,多管齊下,讓其無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