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敏
年育苗5000萬株巨鑫現代農業種苗示范園項目建成;存欄5萬頭保森肉羊繁育基地已具雛形……隨著一批批標桿性項目建成達效,山西農谷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明顯提升。山西農谷在科技創新、特色產業、基礎建設多個領域實施30個重點項目,按照一個項目、一套人馬,實行臺賬式管理、周調度制度,確保3月下旬集中開工。
連日來,山西農谷管委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通過開拓領域樹立“新標桿”、+融合躍上“新臺階”、育優品上升“新高度”、換模式挑戰“新高地”、塑品牌搶占“新優勢”,推動山西農谷建設邁向新階段。

山西農谷巨鑫偉業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在育苗基地察看幼苗生長情況。 ■ 資料圖
功能食品功能農業研發高地、農業科技創新高地、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平臺、全省特色現代農業的新引擎——作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山西農谷在藍圖初繪時,就有清晰的戰略定位。回顧過往,山西農谷戰略從孕育到誕生,再到晉中農高區落地,這一頂層設計始終緊扣鄉村振興發展脈搏,刻印著深化轉型綜改、實施創新驅動的烙印。這既是新時代山西省推動形成農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改革創新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豐富平臺內容——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獲批后,晉中市按照科技部要求,迅速成立了山西太谷升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升建工作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規劃方案編制工作。2019年11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將山西太谷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為山西晉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
促進谷城院一體化發展——市級出臺《晉中市科技創新券實施管理細則(試行)》,將創新券所需資金列入市財政預算,重點支持山西農谷創新平臺建設和創新活動開展。
突出輻射帶動——山西農谷與晉中市各縣(區、市)開展“1+10+X”創新融合發展,帶動全市現代農業整體提檔升級。在此基礎上,山西農谷先后與天鎮、孝義、陽城、廣靈簽署協議,在科技支撐、人才支持、基地建設、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形成融合發展、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農谷生物科技研究院、智慧農業裝備研究所辦公室主任張繡樺給記者展示了一款小型智能水肥一體機。這套設備是他們的第五代產品,可在手機或電腦上操控,可以從根本上消除管道肥料沉淀,使肥料準確送達植物。
“創新賦能”,農谷生物科技研究院無疑是先行了一步。
2018年5月,山西農谷番茄小鎮玻璃溫室建成。作為亞洲最大的單體獨棟全環境智能控制玻璃溫室,番茄小鎮用現代化農業理念進行種植,建立農業全產業技術服務平臺,為產業用戶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促進“科技下沉”,實現“數字化生產”。番茄小鎮還與阿里云“ET農業大腦”展開全方位深度合作,從數據底層聯通生產——流通——銷售的信息,從科技、金融、電商各方面綜合服務于農業生產、科技推廣、金融服務、產品銷售等各個環節,打造特色品牌。
以全域化、全要素、全產業方式進行布局的山西農谷,加快構建研發高地、人才高地、創新高地。
構建產業化、智能化融合體系——建成巨鑫數字農業等示范點,實現了育苗工廠化、管理自動化、產品可追溯;生豬養殖智能化應用起步,農信互聯智能豬場實現了調溫、調濕、通風、采光、采食智能化管理,每頭能繁母豬年產仔成活數25頭以上,高出行業水平40%。
構建了生產和服務融合體系——“豬聯網”平臺30余家核心企業入駐農信商城,累計交易額近35億元,累計發放貸款4.6億元;整合阿里巴巴、農信互聯、布瑞克、樂村淘等建成山西農谷大數據綜合服務平臺,為全省現代農業提供全方位數字化服務。
近年來,山西農谷堅持國際視野、著眼高端人才,依托山西農大和省農科院,采取“山西農谷+科研院所+專業團隊”模式,建設專家庫,開展院校合作,快速吸引農業領域頂尖人才向農谷集聚。
為支持人才引進,晉中市出臺《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扶持山西農谷建設辦法》,給予真金白銀的政策傾斜。這些措施可謂“大手筆”:市級層面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3000萬元,重點向山西農谷傾斜。同時,就山西農谷引進人才起草《晉中市引進高層次人才獎補細則》,支持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業;在招才投入、住房補貼、科研項目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300套人才公寓入住率達80%。
山西巨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是政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的標桿項目,也是實施“人才飛地”的先行者。
從澳大利亞引進的尚勇進博士高度贊譽農谷建設帶來的勃勃生機。他說:“農谷這個地方充滿活力,具有創業做事的良好環境,不同學科的農業技術人員共同攻堅,往往會產生很多火花,而這些往往是創新的來源。”2018年,尚勇進合同期滿后,主動要求長期留下來成為“農谷一員”。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農業科技人員涌向農谷,其中不乏年輕的身影。山西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新創業園由山西農業大學聯合學府星農業科技公司建設,目前已有60支大學生創業團隊在這里注冊公司。
人才不斷來農谷創業發展,為農谷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強的后勁。截至目前,已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5項,承擔實施省級科研項目20余個,累計在全省推廣科技成果120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