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仁術,醫之靈魂”是骨科名醫盧世璧院士一生最樸素的信仰。學醫,源自他從小耳濡目染父親治病救人的情景。
他出生于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親盧永春是我國治療肺結核病的先驅。抗日戰爭時期,為了讓窮苦人能夠看得起病,他在北京郊區開了一家盧永春平民醫院,義務救治過許多貧困病人。很多年后,盧世璧回憶道:“在我的記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個年三十的晚上父親都不在家,常常一個電話接受出診,或者在病房里頭不回來,當時是這樣,當時很希望他回來,但是常常不在。另外一個就是解放前對一些貧苦窮人的治療,那時候完全是要靠醫生自己的免費,或者是幫助。”他的幾個兄嫂也都是學醫的。盧世璧從小受父親、兄長的影響,醫家的熏陶,他把敬業愛人、和諧謙恭、淡泊寧靜作為人生格言,并操守一生。這也成就了他的醫德人品。
盧世璧剛參加工作時,收治了一個七八歲的男孩。孩子年紀小,腿部外傷,反復發燒,盧世璧對他格外關照。雖然打了破傷風疫苗,但7天后,孩子還是感染破傷風去世了。面對男孩家屬,盧世璧有點不知所措。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位來自農村的母親沒有責怪,只是說:“小孩死了,可你們這么關心他,我記在心里。”“這給了我很大的教育,都說醫者仁心,這個‘仁啊,其實還是兩個人——醫生和病人。醫患之間共同承擔著風險,應該相互信任。”每每憶起,盧老眼中就滿含淚水。他把病人當成親人,不僅關切病人的情況發展,甚至連如何使用拐杖都親自示范。在日常檢查中,他每次都把手搓熱,再摸病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78歲的老人家報名到一線救治。老人家說出自己堅持去前線的理由:“1966年邢臺大地震,1975年營口大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都在一線,誰有我的經驗豐富,我不去,誰去?”一次較大的余震發生時,他正在一位9歲的小女孩病床前檢查,剛從災難中幸存的孩子嚇得渾身發抖。“別怕,爺爺在這里!”盧世璧一把拉住孩子的手,俯下身子,替她擦拭右腳踝傷口的血水。余震過去,女孩的母親面對盧世璧泣不成聲。當擔心姥爺身體的外孫女趙超逸發短信問候盧世璧時,他回了這樣一條信息:“全身大汗,短袖衣衫;骨傷三百,手術等待;前方醫隊,被阻途間;路途艱險,一心向前;志愿者多,全來捐獻,眾志成城,定可勝天!”佚名
坐診幾十年,盧老經常從早上一直到下午一兩點,經常連午飯都顧不上吃,粗略算來,經他問診的病人已逾十萬。即使年齡大了力不從心,他也依然堅持每天去研究所工作,他說,一個人怎么看患者也是有數的,但科研成果可以惠及成千上萬的患者。20世紀90年代,年逾花甲的盧世璧攻克世界性難題,成功培養出軟骨組織塊。2008年,軟骨再生技術走上臨床,年輕患者早期關節炎得以及時治療,避免了骨關節置換的痛苦。就在2016年,86歲的盧世璧又開展了軟骨和軟骨下骨同時損傷的治療研究,目前,這項研究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盧老說:“我的第一個軟骨研究生現在都已經退休了。所以研究就是這樣,一下就是十幾年。”
學生退休了,老師還在堅守,因為患者需要他、祖國需要他。他把畢生研究都無償給了國家,給了患者,而這個有過無數發明創造的骨科泰斗,卻沒有一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