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秋菽
【摘 要】融媒體背景下,互聯網及各新媒體平臺的發展與技術革新,不斷改變著受眾的需求和審美。而新聞評論類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大眾利益群體訴求和社會責任決定了在節目內容和權威性上必須堅守。但在媒體融合快速革新的當下,新聞評論類節目也需要形式及傳播方式的創新,既要追求新聞本質,又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及觀看需求,先破后立刻不容緩。
【關鍵詞】新聞評論類節目? ?《中國輿論場》
一、新聞評論類節目在融媒體背景下的現狀
1.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特點。無論是在我國還是世界范圍內,新聞評論類節目都是重要的節目類型之一,節目內容主要傳播新近發生的新聞事件及意見性信息。新聞評論類節目以主持人或評論人對相關新聞事件發表的觀點或評論為主要內容,基于報道基礎,通過詳細的背景闡述及客觀深刻的分析來更全面地展示新聞事件本身。
2.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困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電視機的開機率逐年下降,已經由4年前的70%下降到了30%,中老年人成為電視僅存的擁躉。智能終端和新媒體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隨時隨地收看、自由訂閱選擇、線上即刻互動、碎片化內容分離等新的收看習慣,更是對傳統媒體及傳統節目造成巨大沖擊。眾多綜藝節目或生活服務類節目紛紛進行創新,加入明星嘉賓、設置游戲互動板塊等緊跟時代變化,但新聞的真實性、公開性、準確性等特點,要求新聞評論類節目必須基于事實,引導公眾有正確的認識,新聞評論節目的權威性要求其必須嚴謹、務實。在融媒體背景下,其他類型節目不斷創新,融入新環節、新形式,使得新聞評論類節目的發展遇到了瓶頸。
從節目自身特點來說,評論類節目一般都重內容、輕包裝,一檔評論節目的水準很多情況下取決于評論員或供稿編輯的評論能力。在當前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以電視媒介為單一傳播方式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逐漸呈現出被邊緣化的態勢。
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創新需大膽,也需謹慎;需創新,也需堅守。
二、《中國輿論場》的創新嘗試
《中國輿論場》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強力推出的首檔融媒體節目,于2016年3月20日首播。該節目于每周日19:30-20:30在中央電視臺四套面向全球直播。之所以號稱全國首檔融媒體節目,是因為它由表及里地對融媒體思路予以落實,絕不僅僅是臺網聯播的形式而已。
1.互聯網背景下的大數據思維。“互聯網+”是當下的熱詞,融媒體時代“互聯網+”在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將大數據傳遞到節目現場。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各類智能軟件及應用的高頻率使用,移動終端及門戶的訪問量、點擊量成為重要的數據指標。在“互聯網+”思維的指導下,《中國輿論場》摒棄了電視媒體多年來的媒體主導思想,用傳播學的邏輯來說,就是從C到R,變成CR聯動。通過大數據確定選題,新聞評論類節目過去由編輯開選題會定選題,現在改為運用大數據定選題,一定程度上從“人選”變為了“數據選”,這樣不僅可以把握觀眾的心理和行為,更能精準提供相關資訊和觀點。
節目中的“中國輿論場指數”和“熱詞大搜索”這兩個環節,均選取來源于網絡當中的大數據指向。比如十個最熱新聞是根據大數據指數得出的,而不是節目組的主觀選擇。這樣就可以讓節目選題和受眾更加貼近,也可以讓線上互動指數增高,節目組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和現場嘉賓展開式分析點評。除了選題層面運用大數據以外,在信息整合上也利用了大數據,將事件本身及相關信息進行更深度的融合,強大的背景資料使新聞事件更加多元及全面地得以呈現。
2.新媒體技術下的互動思維。如今,彈幕、連線等互動形式已成為各類節目的常見設置,甚至有一些綜藝節目出現了沉浸式互動選項,觀眾可以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根據節目組設置的選項進行選擇,不同的選擇可以解鎖不同的支線內容。足見在技術創新的背景下,互動成為可以實現的吸引模式,對提高受眾黏性有著重要作用。
而《中國輿論場》就創新性地設計了電視、互聯網和手機三屏互動,使信息可以通過多個通道進入,打通了兩個輿論場。這樣的分屏思維既保證了節目的正常流程,又很好地強化了“場”的概念。《中國輿論場》在節目的第一現場設置了分屏,在直播過程中和觀眾實時討論、評論,這樣觀眾可以一邊看一邊聊,而觀眾的留言和評論也及時出現在大屏幕上,被演播室的評論員實時接收,這是多屏聯動的創新互動。
3.社群傳播下的產品全線思維。胡正榮教授曾在《互聯網下半場,打造全媒體生態系統》專題講座中提到,傳統媒體人應該向“產品經理”轉型。《中國輿論場》的相關細節創新,體現著這樣的產品思維。
在新媒體背景下,媒介融合成為大趨勢,各地方電臺、電視臺、報業集團紛紛響應建設“中央廚房”號召,設立新媒體部或融媒體部,在各網絡平臺如微博、知乎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設官方賬號,試圖轉型。可遺憾的是,大多數傳統媒體的微博賬號或微信公眾號并沒有發揮實質作用,僅僅成了節目內容預告信息或視頻鏈接的第二發布平臺。
在央視官網打開《中國輿論場》的官方界面,會發現目錄不再是時間、期數或者專題,而是“輿論場指數”“深度解讀”等經過二次加工后的分項選擇,這使得節目在線性的電視播出結束之后,在其他媒體渠道的二次傳播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經過再度深加工的新產品。
三、對新聞評論節目創新的展望
綜上所述,《中國輿論場》開播至今三年,不僅率先完成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在融媒體背景下的缺席補位,更是在創新的同時,保持了新聞評論類節目對內容的一貫高標準嚴要求。但基于電視開機率低及新聞節目本身內容屬性相對較為深刻的客觀因素,節目的互動量參與量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新聞工作者在趕上時代潮流的同時,永遠要以內容為王。但時代也向媒體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優化之路不能停歇,必須先破后立,創新求變。
(作者學校: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