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口鎮坐落在白云山東麓,背倚梨蘭山,面對長溪水,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年降雨量1700?2050毫米,年均氣溫 17.9℃,年均日照時數1740小時,無霜期可達272天。境內常年云霧繚繞,土壤肥沃,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在茶山拾級而上,沿階盡是半人高的茶樹,嫰梢上飽滿的芽頭,都是制作頂級工夫紅茶的優質原料。一開春,這里褪去云霧間的縹緲,溢滿塵世的煙火氣,來來往往的茶農穿梭其間,熟練地將一筐筐剛采摘的鮮葉送往山下。這里已有上千年的種茶、制茶歷史,從唐代的“比屋皆飲”到宋代“斗茶”習俗的盛行,直至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的“坦洋工夫”紅茶脫穎而出,當地茶文化源遠流長。
健全領導機構,規范項目建設
社口鎮是中國“坦洋工夫”紅茶的發祥地,村民世代以茶為生,茶葉發展成為支柱產業。全鎮共有茶園面積4.2萬畝,戶均6畝,涉茶人員2萬多人;2015年全鎮干茶產量3500多噸,產值2億多元,素有“閩東茶葉之鄉”的美譽。2018年8月,社口鎮入選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福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副市長為組長,茶業局、財政局等職能部門及社口鎮政府為成員單位的農業產業強鎮工作領導小組。社口鎮黨委、政府把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作為首要任務,對應成立專門機構,落實工作人員隊伍,具體組織實施。組織帶領近2.8萬社口人民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按照產業融合發展目標要求和社口茶鎮的突出特點,發揮坦洋工夫品牌、產業基礎和生態環境等優勢,以福建省茶葉科學研究所為依托,產學研聯合打造全國一流茶葉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流平臺,建設“茶科研文創、茶加工貿易、坦洋工夫文化產業”的三大茶產業園,加快社口鎮茶產業在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市場開拓、品牌塑造等方面實現突破,打造在國內外享有美譽度和影響力的農業產業強鎮,力爭到2020年全產業鏈覆蓋超過60%。
由于時間緊、任務重,社口鎮刻不容緩地進行工作安排。召開全市農業產業強鎮工作部署會,在市政府的指導下,制定了《建設“坦洋工夫”優質原料生產示范基地實施方案》《標準化茶葉加工廠建設方案》《休閑茶莊園建設方案》,并要求各經營主體、企業按照要求制定具體細化方案實施建設,同時市政府還要求主管局、財政局等部門對示范建設補助項目進行監管、績效評估,要求各項目單位對建設規范、資金使用、內業檔案建設等方面嚴格按照程序執行。由于原先報送的材料績效目標不夠細化、明確,社口鎮在2018年12月21日召開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培訓會暨茶葉產業發展研討會,對社口鎮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和茶葉發展做了專項部署,并對強鎮項目績效目標做了調整和細化修改。
主抓示范建設,帶動融合發展
社口鎮以農業產業強鎮示范項目建設為契機,帶動茶業產業長期、深化、融合式發展。2018年主要以示范建設為主,按照“一谷兩溪三園四區”的規劃布局。集中補助301省道、x952縣道周邊連片的規模企業,將吉洋、社口、坦洋連線的千畝茶園,改造為坦洋工夫城、茗科茶業、俞思西茶業、林芝茶業四大坦洋工夫優質原材料基地,采取企業與合作社共建模式,各區域以體閑茶莊園或新型茶業生產經營主體為核心,帶動企業、合作社、農戶相關的茶產業鏈延伸完善,區域茶產業體系初步顯現。
一二三產業融合呈現良好態勢:第一產業,建設優質原材料基地,采取企業與合作社共建模式,對原有茶山進行改造,采用機械化生產、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采用殺蟲燈、色誘板等非化學防控技術,實施無公害管理。“坦洋工夫”優質原料示范基地建設初見成效。至2018年底,茗科茶業210畝、坦洋村470畝、農墾集團1070畝、林芝有緣茶業200畝茶山已按照《建設“坦洋工夫”優質原料生產示范基地實施方案》的要求進行改造,采用機械化生產、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采用殺蟲燈、色誘板等非化學防控技術,實施無公害管理,這在2019年的茶葉生產中顯見效益,帶動周邊茶園聯動發展。
第二產業,新建具有茶葉精深加工及綜合生產能力的新型茶業生產主體。以茗科、林芝、俞思西企業為代表的新(改)建茶葉精深加工廠將相繼投產,極大促進茶葉精深加工生產能力,目前,茗科公司已經以近千萬元收購社口鎮傳統茶葉加工企業福特茶業有限公司,強強聯合之后,將原福特茶廠生產線進行改造,新增年產900噸茶葉的生產線一條。林芝企業新建高標準茶葉加工廠一座,總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新增茶葉生產線一條,目前已封頂,正在進行設備安裝。俞思西企業建設新型茶葉觀光工作一座,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
第三產業,著重生態觀光、休閑茶莊園等促進茶產業融合發展的項目。社口嘉地,鐘靈毓秀,溪澗穿村,山巒繞舍。特色風情畬寨、千畝生態觀光茶園以及赤巖山、仙洞頂、天乾丘、猴頭山、天獅洞等人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坐落于社口鎮北部的茶葉研究所,是全國最早的茶葉研究機構之一。茶界泰斗張天福在社口創建了全省第一所茶葉科研機構,現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這是全國唯一擁有多名國家茶葉體系崗位專家的省一級茶葉研究機構。研究所內征集、保存了國內外450個茶樹品種、2950個種質,堪稱“茶旅大觀園”。近年來,社口鎮著力推動茶業與旅游業“聯姻”,在現有78家茶葉加工企業及合作社(省級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3家,市級龍頭企業5家)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泰春茶業、林芝茶業、茗科生態農業等一批集茶葉種植基地、茶葉精深加工、茶葉銷售、休閑養生旅游于一體的現代新型茶業主體——以茶促旅、以旅帶茶,融合發展、互惠共贏。在加快茶產業轉型升級中,該鎮茶園建設積極鏈接其他業態模式,比如,茶園+攝影基地、茶園+養生、茶園+文化節、茶園+茶藝體驗、茶園+營地、茶園+茶葉推介……
把握文化特色,沁茶香創新收
從社口鎮出發,傍山緣溪而行,跨龍鳳橋、真武橋,就能到達桂香山下這個風光秀美的村莊——坦洋村。坦洋村群峰環抱,羅如屏列,位于社口鎮西部,白云山東麓,全村面積6.75平方公里,其中茶園面積3200畝。清人郭蘋野有《坦洋村記》云:“至坦洋,四山排闥,一水中流,雞犬相聞,圜阓茂盛。產茶美且多,有武夷之風,外邦稱為小武夷是也。”武夷有巖茶,坦洋則以出產工夫紅茶為主。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茶葉種植及勞動力轉移,年茶葉產量30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900多元。2019年1月,坦洋村被認定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坦洋村沿桂花溪而建,主街道就有店鋪60多家,各種商品琳瑯滿目。每到茶葉采收的季節這里便是商賈云集,好不熱鬧。
社口鎮坦洋村發揮“坦洋工夫”發源地獨特稟賦優勢,“茶園+”讓資源活起來,擴大了經濟發展的空間。坦洋村黨支部書記李欽經營怡品香茶葉企業,他開設了“坦洋工夫”紅茶作坊,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紅茶制作工藝。“以前,我們茶廠只有生產這個環節。村里發展旅游業以后,‘茶園+讓游客到了我們這里可參觀、體驗、游玩,促進了‘坦洋工夫的銷售。現在,茶廠產品銷路不愁,一年能多賺近10萬元。”李欽說,“下一步,我們還要把村集體的400畝茶園發展成茶業生態觀光園,力爭申報3A級旅游景區,與白云山景區對接,打造‘坦洋工夫茶旅文化特色村。”
坦洋村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時的黨建聯系點、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坦洋工夫紅茶的發源地,圍繞坦洋村進行建設也是社口鎮茶葉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要點,目前,坦洋古街(下街部分)改造已按計劃完成,展示館已完成改造提升,電子商務中心已初步建成,俞思西坦洋大世界茶業觀光園正在建設中,已完成進度20%。這些項目的實施將有效促進茶葉產業與旅游、文化的融合,引導茶葉產業深度、廣度發展。
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融合發展新路子,打造一批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要求示范企業要樹立品牌意識,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加強品牌的規范化管理,發展品牌農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共享度,充分發揮品牌帶給農業的經濟效應。與茶科所攜手推進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利用優質茶產業資源開展技術人才培訓及研學旅游基地建設。通過技能培訓、斗茶賽,挖掘制茶能手、經營能手、種茶大戶,壯大高素質茶業人才隊伍。
社口鎮作為福安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如何不斷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整體進步?如何起到產業化強鎮的示范模范作用?黨支部書記葉長壽說:“我們給出的答案是,抓住三個要素: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在宜居宜業上留住鄉村的‘人。這三大要素,正是以茶鄉生態、茶園生產、茶人生活為核心組織的要素,形成現代茶產業發展的‘茶鎮美學。”
(稿件來源:福建省農業農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