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芳
新時代下中學地理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地理認知能力作為教學目的,使學生的地理思維和地理認知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地理教師應該把地理學習和問題解決的主動權和主導權交給學生,在地理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強調地理規律的認識和地理原理的具體的應用,課堂教學中,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使學生能夠將地理知識和地理能力進行內化,將地理知識自行的進行鏈接,形成學生自己獨到的地理認識能力。
一般認為,地理能力包括地理思維能力、地圖能力和地理技能三大部分的能力。地理能力是中學生在地理學科多方面多層次的能力體系,在培養學生地理能力過程中,應該對影響學生能力的因素和影響的機制等各個方面深入的細致的了解,制定出提高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培養計劃,提高培養學生能力的效果。地理教師根據新時代的地理學科的特點,根據新時代學生能力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學生的地理地理地理能力的形成不是天生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學生地理能力形成的前提。學生的個人素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方面,學生的智力因素受遺傳因素比較大,而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成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頑強的意志,崇高的道德修養,學生強烈的自信心,學生自立自強的良好心理素質等等。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受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影響三大方面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地理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的因素。
過去的地理課程教學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授的過程,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更為重要的是向學生傳遞地理知識和地理原理,教師的教學主要是以行為論和信息處理論為基礎,講述是主要的教學方式,教師的職責是將基本的地理知識點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給學生。而學生通過練習,熟識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基本的地理規律,學生的任務基本上是熟知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即使老師非常講究教學方法,通常也是滿堂灌式的注重知識傳授的途徑和方式,仍然沒有擺脫教師是課堂思維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情況,只是學生喜歡學罷了。
新時代條件下課堂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思維能力和地理知識的提高為教學目標和教學目的,地理教師應該把地理能力提高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地理學習的過程中,探索地理教學的規律和原理,以及這些規律和原理的應用。新時代條件下的地理教學,應該是學生主動地在信息條件下構建自己的地理知識體系,能夠將地理知識進行系統的連接,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和能力的內化,形成學生的獨到的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從而形成學生的完整的地理能力,為未來進入社會發展奠定良好的思維基礎和能力基礎。
一般認為,地理能力包括地理思維能力、地圖能力和地理技能三大部分的能力。其中,地理思維能力包括空間現象能力、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歸納與演繹等方面;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圖能力要求要有讀圖能力(包括讀取、分析、表達地圖信息的能力)、填圖能力和繪圖能力;地理技能是指學生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通過運用基礎的規律發現難點、突破重點、掌握基本方法,發現學習規律。地理能力是一個多層面的能力體系,在培養高中生地理綜合應用能力中,必須對其影響因素和影響機制有清楚的了解,才能有效的制定培養計劃,提高對學生在地理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的效果。
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能力形成影響因素,影響中學生地理綜合應用能力的因素大致為兩個方面。一為學生個人因素,二為社會影響因素。學生個人素質主要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綜合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前提,包括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可改變性小。
學生的個人因素是學習好的內因,學生的個人因素指引著學生自身能力的發展和自身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個人因素的不斷發展,對學生能力的形成和不斷發展,對地理規律的正確的認識,技能的形成和應用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學生地理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個人因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非智力因素是學生個人因素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家庭,社會和學校中長期積累不斷形成的,比如學生的意志力,學習的興趣,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策略和對世界的追求等等方面,對學生的影響要非常重大的。因此我們地理老師要在地理教學的環境中,主動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頑強的意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遠大的志向,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使學生不斷的形成完整的地理能力,也使每個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社會因素是影響中學生地理綜合應用能力形成的后天決定性因素。家庭作為學生的第一個認知環境,對其性格、習慣、興趣等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學生是否形成了對能力接受能力較高、對事物興趣濃厚、對知識求知欲強烈的素質是其在社會中能否形成較高能力的基礎。學校教育中涉及了地理課程、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估及 測試體系等眾多方面。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在考慮課程、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方面因素的同時,還必須依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 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地理教學中積極進行地理學科能力培養 , 才有可能獲得良好效果。社會因素是影響學生能否具備能力培養的條件的重要影響因素,如社會是否提供了充足的培養條件,是否存在某些事物轉移了學生對地理綜合應用能力養成的注意力等等。
學生的個體因素與社會影響因素是相互影響的,兩者都是學生地理綜合應用能力養成的重要條件。學生的個人因素需要社會因素為鋪墊,社會因素必然要有學生個體因素的體現才能發揮作用。因此,考慮中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必須全面的考慮學生的個人因素及影響其發展的社會因素。
作為學校地理教育方面,對學生的地理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因素,因材施教,同時結合當前的社會現實,適當考慮其家庭教育等因素,制定相對應的教育計劃,提高中學生地理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