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營
關鍵詞民粹主義 民主政治 全球化全 球治理 “一帶一路”
近年來,民粹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尤其是歐美國家呈現出流行的趨勢。美國人自從選出了代表民粹主義、孤立主義和保守主義的特朗普,接連退出TPP、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聯合國人權組織等國際組織,不斷釋放反移民、反全球化、反建制主義的信號,挑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達成的一系列政治共識。英國公投導致的脫歐,是歐洲大陸民粹主義盛行的一個縮影,對于歐盟的一體化事業甚至整個歐盟的政治生態造成巨大的震蕩。民粹主義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使得西方對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產生強烈的失望和不滿。本文試圖描述民粹主義的發展演進以及對民粹主義在21世紀初大規模爆發的反思,從而為當前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借鑒意義。
民粹主義(Populism,可譯為平民主義)并沒有特定的概念,它是社會科學語境中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名詞,學界對于民粹主義具有哪些特點并沒有確切的定論。正如愛德華·拉克勞所說:“我們直覺地知道我們所提到的民粹主義運動或民粹主義思想是什么,但我們卻非常難以將這種直覺翻譯成概念?!北本┐髮W教授俞可平認為“民粹主義既是一種思潮,又是一種社會運動,還是一種政治策略?!敝袊嗣翊髮W教授林紅認為“要識別民粹主義,大致可以把諸如依賴普通民眾支持的草根性、反主流和反建制的反抗精神、建立在傳統文化或民族情感上的保守主義情緒,以及與威權主義、‘卡里斯瑪政治的特殊聯系等表現,視為民粹主義與其他意識形態和運動相區別的重要特征?!笨偟膩碚f,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大致界定民粹主義的內涵。從廣義上說,民粹主義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價值觀念,體現了公民至上和人民優先的理念,強調價值認同和歸屬感,它可以跟任何意識形態相結合,也可以被訴諸成政治形態和政治語言;而從狹義上說民粹主義是一種政治信條和政治行為方式,認為應該通過人民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政治精英,突出普通人民的作用。
至今為止民粹主義總共出現過四次浪潮,呈現出周期性和反復性的特點。第一次民粹主義浪潮出現在19世紀下半葉,主要表現為鄉村農民和知識分子的激進運動,主張維護農民階級的利益、反對資本主義,帶有鮮明的左翼激進主義色彩。第二次民粹主義浪潮主要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二戰后世界出現的大量獨立國家,追求在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外的“第三條道路”。民粹主義仿佛一個幽靈,席卷了世界各個地區,他們紛紛反對帝國主義,強調獨立自主的發展,以此推動社會化和工業化。第三次民粹主義浪潮主要發生20世紀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來民主化轉型的亞太國家,帶有強烈的反獨裁、反精英傾向,主要涉及貧富差距擴大、財富分配不公和階級剝削加劇等問題。目前發生的第四次民粹主義浪潮主要是21世紀初民粹主義在歐洲和北美的發展。隨著世界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發酵,全球治理和政黨治理的失靈,興起了主要以反建制、反移民、反全球化和反精英為特征的民粹主義浪潮,其本質是對西方30多年來所堅守的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根本否定。這種思潮被民粹主義政黨大加利用,使得西方陷入了二戰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第四次民粹主義的浪潮出現的民粹主義政黨興起,使分裂代替一體化,要求重新民族主義化、恢復民族身份和本國優先,對于各國的政黨政治、國際政治以及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走向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對當前民粹主義的反思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民粹主義需要反思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國內治理
西方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數人統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以普選制和議會制為中心,強調主權在民和平等自由。然而代議制民主存在固有的缺陷,公民權利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在西方主流的觀點是政治精英與平民共享的“精英民主”,熊彼特將民主過程表述為精英追求權力,群眾選擇領導人為其服務的政治過程。隨著全球化的加速發展、公民社會利益的高度分化以及嚴重的政治極化,政黨政治開始運轉不良,傳統政黨政治已陷入僵局,政黨治理失靈,民主政治畸形發展。目前的政黨主要是突出其治理功能,而淡化了代表功能和表達功能,這就導致了政治精英制定的政策主要是為本階級服務,而忽視了大眾的利益。選民通過選舉選出來的政黨難以滿足自己的訴求,這是反建制、反精英的民粹主義力量興起的重要原因,選民只有通過非理性和非“政治正確”的投票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二)民粹主義需要反思全球化進程
第一,全球化造成了貧富差距的擴大。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而資本主義逐利的本性造成世界經濟的失衡。在國際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發達國家掌握著國際經濟運轉的原則、規則和秩序,擁有經濟、技術和管理優勢,因而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而發展中國家則面臨著在全球化中被邊緣化的風險,甚至成為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的“新技術殖民地”,使得南北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第二,全球化增加了各國的治理難度。在全球相互依賴和世界日益形成一個整體的情況下,各種問題都會在國家、地區和全球層面發酵,表現出突發性、不確定性、跨國性和動態性的特點,增加了其解決的難度。人類共同面臨著恐怖主義、核武器擴散、金融危機、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使得各國難以駕馭目前的全球性危機。第三,全球化帶來了全球性的文明沖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認為文明的沖突將取代國家制度、意識形態的沖突成為影響全球政治最主要的沖突。文明的沖突將主導全球政治,是現代世界沖突演化中的最新階段,全球化進程必然帶來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不同的文化群體為了維護自己的特征和認同,必然會產生沖突。
(三)民粹主義需要反思全球治理
著名學者俞可平認為,“所謂全球治理,指的是通過具有約束力的國際規制解決全球性的沖突、生態、人權、移民、毒品、走私、傳染病等問題,以維持正常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爆F代治理體制源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所做出的制度安排,主要是由一系列國際制度、國際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組成。其中占主導地位的實際上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是美國領導下的全球治理結構,大國強權色彩濃厚,其核心是大國之間的利益交換和平衡,主張將全球納入資本主義國際體系之中。民粹主義的大規模爆發與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低迷、恐怖主義、難民危機以及歐洲持續的債務危機等全球治理的失敗密切相關。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已經陷入制度性困境,面臨著“資源赤字”,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在當前全球治理體系中很難得到體現,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已經勢在必行。全球化世界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全球治理體制,而世界秩序轉型也為全球治理提供契機。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新興大國的群體性崛起和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使得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成為可能。
對當前民粹主義背后根源的深層次思考,對于我國的“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一帶一路”的諸多創想既能超越當前民粹主義帶來的諸多問題,又能謀求全球化時代的合作共贏,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帶一路”致力于為人民謀福利
我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是當前我國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在這個背景下,中央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共同列為國家三大發展戰略,共同拉動經濟增長?!耙粠б宦贰弊裱洕ㄔO、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旨在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跨國性網絡體系,實現沿線各國多元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從而使人民在深層次的對外開放中獲得切實的利益,彰顯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這是中國共產黨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根據全球形勢變化和我國發展的新特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因此這一理念和原則得到人民的廣泛認同,在國內外凝聚起更多人心、共識、智慧和力量。
(二)“一帶一路”構建新型全球化
民粹主義反映了全球化的失衡,而“一帶一路”正在構建符合時代需求的新型全球化?!耙粠б宦贰北杏H誠惠容的理念,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政策互補,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一帶一路”通過與沿線周邊國家的經濟互動和融合發展,從而為新型全球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一帶一路”正在縮小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工業化發展水平較低,人民生活水平較差?!耙粠б宦贰蓖ㄟ^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的紅利,交流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投資與合作,推廣自己的優勢產能和優秀產業。它是通過實施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從而保證各國在安全、政治、經濟方面的”供需平衡“,旨在建立和平安全和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在“一帶一路”合作中,遵循互學互鑒和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尊重他國的民族認同和價值觀念,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和對話,也有利于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化。
(三)“一帶一路推動全球治理變革
“一帶一路”正在著力打造政治互信、經濟共生、文化融合的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構建更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區域合作架構,從而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制度,有助于全球治理體系的轉型。
1.“一帶一路”有利于全球多邊主義發展。民粹主義反映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對多邊主義的懷疑和對全球化的失落,而“一帶一路”通過倡議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有利于推動建立更高層次的開放經濟和合作經濟,為全球多邊主義合作蓄力?!耙粠б宦贰弊鳛槿轿坏膶ν忾_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和新型國際合作理論和全球化理論等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不設排他性規則,不搞封閉機制,開創了國際合作的新模式。首先,通過國家高層互訪深化合作共識,求同存異、平等協商,順應各方需求,廣泛開展各級政府的密切合作,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對話體系。同時利用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APEC)等多邊框架進行有效協調和溝通。最后是積極開展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發揮民間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增進文化交流和社會認同,為深化國家合作提供內在動力。
2.“一帶一路”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絲路基金作為我國籌建的區域性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始成員國不斷增長,涵蓋了除美國之外的主要西方國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東方國家,充分反映了新興國家謀和平、促發展的需求和共識。同時“一帶一路”又是一個開放的合作平臺,允許其他國家和國際機構進行投資和合作,有利于激發釋放合作潛力,做大做好合作“蛋糕”,有效促進資金、人才、信息的跨區域流動。
3.“一帶一路”建設與聯合國戰略對接。聯合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和權威性的綜合性國際組織,不僅將“一帶一路”的表述寫入聯合國文件,而且將其作為聯合國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支撐,這意味著“一帶一路”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經濟治理一個重要的平臺,對現有國際機制和國家制度進行了有益的完善和補充。
經濟學家米拉諾維科認為“發達國家的頂層設計不斷積累越來越多的收益,一直使得他們與他們自己的同胞在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分離開來”。這形象表現了這一次民粹主義浪潮的階級性和民族性的交織,甚囂塵上的民粹主義沖擊了現有的國際政治和世界體系,全球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全球社會的各個行為體都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踩下民粹主義的剎車,而作為全球化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的中國正在試圖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一帶一路”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引領全球治理,推進各國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了新自由主義國際治理的弊端,具有鮮明的時代意義。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如果能夠借鑒和反思民粹主義所反映的西方治理體系所凸顯的問題,妥善處理爭端和沖突,扎實推進,穩步發展,將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