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能夠成為增長的新動能,綠色轉型的本質是技術的更替

SOCIOLOGY|社會劉世錦LIU SHIJIN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今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正增長,經濟增長也逐漸回到正常軌道。隨著經濟增長由高速轉向中速,中國可通過激發與中速增長期相匹配的新結構性潛能,推動結構性潛能驅動經濟增長。
結構性潛能是指中國作為一個后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發展潛能,這包括追趕或跟跑的潛能和新涌現的潛能。
中國目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1萬美元,發達經濟體平均為4萬美元,中國與他們有至少3萬美元的差距,這就是其中的增長潛能所在。新涌現的增長潛能是指與發達經濟體同步,有可能并跑甚至領跑的潛能,主要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
以前,當經濟下滑幅度比較大時,大家總把增長置于第一位,環境問題可能推到后面。究竟該如何認識綠色發展?
我認為,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通常講的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綠色發展還有更寬的定義,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的融資等,實際上是日益綠色化、完整的經濟體系。
從這個觀點來看,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并不矛盾。綠色發展能夠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消費增長的新動能,也能夠成為創新增長的新動能。在當前國內綠色經濟發展復蘇的過程中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
第一個問題是要把減少碳排放和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幾個方面結合起來,協同推進。在中國,碳排放的問題非常重要。同時,污染、生態環境退化等問題也相當突出。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碳排放的外部性很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也有局部的外部性,只有把生態修復、污染治理和減排放結合在一起來推動,才能夠增強執行的動力。
從深圳的實踐來看,70%左右的污染防治和碳排放是同源的。同樣一個來源,既在碳排放,同時也在排出污染物,這種情況下治理實際上能夠產生一種協同效應。治理污染、修復生態的同時,也在促進碳的減排。
第二個問題是要重視綠色核算。近年來,綠色發展取得很大進展,但是仍依賴于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是一些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公益慈善行為。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核算方法,使之還不能成為企業和個人日常的經濟行為。
第三點是綠色技術的推廣。從本質上講,綠色轉型其實是用一套新的綠色技術來替換原有的技術。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替代了農耕文明,是因為工業文明使用了機器等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但是它也帶來了排放等環境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應該采用一些既能夠提高生產率、也能減少排放甚至不排放的新技術。
當前,要建設開放型、內需為主的國內“大循環”,就要搭建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1+3+2”結構性潛能框架。
1是指都市圈、城市群建設;3是指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等經濟循環方面的三大短板;2是指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簡言之,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
而中國要實現綠色發展,重點在于城鎮化,但綠色城鎮化一定要有前瞻性。因為城市里的某個建筑一旦建成以后,如果它是不綠色的,想改正幾乎是不可能的。
(摘編自劉世錦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經濟峰會”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