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數字化將從自發變為自覺,迎來加速推進的黃金時代

TECHNOLOGY|科技沈建光SHEN JIANGUANG京東數科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嚴重沖擊了中國經濟,但數字經濟卻逆勢而上,不僅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而且對維護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發揮重要作用。疫情凸顯出數字經濟的韌性和優勢,同時也反映出產業數字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從歷史上看,大災大疫往往會倒逼傳統產業進行轉型升級,從而催生新模式、新業態。2003年的非典疫情加速了消費互聯網的發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則將倒逼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未來,產業數字化將打造數字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間,傳統線下實體經濟加速向線上轉移,新業態、新模式借力實現快速騰躍,數字經濟逆勢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20年上半年,在全國社會零售總額下滑的同時,網上實物商品零售額達到43 481億元,同比增長14.3%。
但同時,很多傳統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的問題在疫情下格外凸顯。特別是大批中小企業數字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不足,面對突發疫情,日常生產和供應鏈、價值鏈出現嚴重危機,被迫停工停產。這一現象給傳統產業敲響了警鐘,促使傳統產業進一步加快數字化轉型,以更好地增強危機應對能力,保證企業在極端條件下的生存和發展。
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實現數字經濟的主要模式。與數字產業化相比,產業數字化涉及產業領域更多、市場規模更大,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 000萬家,如果全部進行數字化改造,可以帶動巨大的投資需求,并大幅度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產業數字化如果能擴展到整個傳統產業,將打響數字經濟“當頭炮”,徹底改變中國數字經濟面貌。
事實上,歐美發達國家已推出多項重大戰略推動產業數字化。比如美國占據工業和信息產業的全面優勢,擁有物理信息系統、大數據分析、信息安全等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可以為傳統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產業數字化水平總體領先全球。
當前,數據已被國家政策明確為與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并列的第七大生產要素,這將大幅提升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突出地位,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政策和理論支撐。
從兩化融合發展來看,2019年我國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86.7,已經提前完成《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設定2020年指數達到85的既定目標,為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后疫情時代,產業數字化將從自發變為自覺,從啟動變為加速,迎來加速推進的黃金時代。
數據要素將重塑全新商業模式。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已經被寫入黨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文件。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已成為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數據資源持續催生個性化定制、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形成數字與實體深度交融、物質與信息耦合驅動的新型發展模式,不斷激發商業模式創新,已成為互聯網等新興領域促進業務創新增值、提升企業核心價值的重要驅動力。
科技平臺與傳統企業將融合共生。在商業服務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騰訊、京東等互聯網平臺打通供應鏈、創新鏈、服務鏈、物流鏈、金融鏈,為眾多傳統企業和開發者提供數字基礎設施和科技支撐,帶動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未來,在制造、醫療、交通等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擁有數字科技優勢的互聯網平臺,同樣將高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高度協同,促進生產、流通和消費的一體化,驅動生產和管理效率提升、產品供給創新和商業模式變革,實現科技平臺與傳統企業的融合共生。
(摘編自“沈建光博士宏觀研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