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葉
全球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宣告啟航
11月15日,在歷經8年談判后,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與東盟10國正式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標志著全球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最具發展潛力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啟航。
總體來看,RCEP最大的亮點之一是關稅減讓。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自貿區有望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階段性建設成果。
“這是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20年來最重要的成果。”對于RCEP的達成,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如此評價。
據了解,RCEP由東盟10國于2012年發起,最初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6個對話伙伴國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一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期間,經歷3次領導人會議、19次部長級會議、28輪正式談判以及印度的中途退出,最終達成協定的15個國家涵蓋中國、日本、韓國三大東亞經濟體,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大澳洲經濟體,以及新加坡、越南、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主要國家,涉及22.7億人口,GDP總和達26萬億美元,出口總額約為5.2萬億美元。
這也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的大市場,其經濟規模占全球比重已超過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占比。
RCEP協定的簽署將幫助中國進一步強化與地區經濟伙伴之間的聯系,壯大中國的“朋友圈”。RCEP涵蓋了初美國外的所有與中國有重要經濟關系的亞太國家,近年來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也主要來自亞太地區。“零關稅”等自貿規則將使得中國與其他亞太國家更密切地形成有機的地區經濟體,并為中國應對當前相對緊張的中美貿易關系提供重要的腹地支撐。更具體來看,目前東盟已連續三季度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在RCEP簽訂后,中國與東盟的政治經濟關系必然更加密切,這也為中國深入經略東南亞提供更大便利。

>>RCEP各成員之間關稅的降低,將有效帶動進口商品進入,讓更多物美價廉的海外產品進入百姓家
此外,RCEP也是中國與日本首次達成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實現了雙邊經濟關系的歷史性突破。中國和日本是東亞地區兩個經濟體量最大的國家,但中日韓自貿區還在談判進程中,中日雙邊也尚未啟動自貿談判,因此RCEP是目前中日同時參與的唯一自貿協定安排。RCEP的簽訂不僅對兩國強化經濟交往意義重大,而且從地區角度來看,中日順利達成自貿合作也為區域經濟運行提供了“穩定器”,共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據國際知名智庫測算,到2025年,RCEP可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對外投資存量、國內生產總值(GDP)分別增長10.4%、2.6%、1.8%。
“在疫情肆虐、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國際貿易投資萎縮、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加劇的特殊背景下,各方能夠就RCEP達成共識,宣告了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將有力提振各方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認為,RCEP的達成為亞太自貿區(FTAAP)進程提供了實現路徑,將進一步提升亞太地區今后在全球發展格局中的分量。
據悉,RCEP由序言、20個章節(主要包括貨物貿易、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貿易救濟、服務貿易等),以及4個市場準入承諾表附件組成。
相較于此前東盟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簽署的多個“10+1”自貿協定,以及中、日、韓、澳、新西蘭5國之間的多對自貿伙伴關系,RCEP協定中各成員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十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貨物貿易最終零關稅產品數整體將超過90%,服務貿易和投資總體開放水平顯著高于原有“10+1”自貿協定,高水平的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等現代化議題也納入其中。
事實上,RCEP成員均是我國重要的經貿伙伴。
2019年,RCEP其他14國分別占我國出口、進口總規模的26.7%、36.6%。今年前9個月,我國與RCEP其他14國貿易總額達10 550億美元,約占我國對外貿易總額的三分之一。其中,東盟已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與東盟貿易額達4 818.1億美元,同比增長5%,我國對東盟投資同比增長76.6%。
市場分析認為,隨著15國之間很多商品將實現“零關稅”或者“低關稅”,成員國之間的經貿聯系將會大大增加,諸如紡織服裝等產業都將迎來利好。
譬如,RCEP可能帶來中日貿易關系進一步深化。通過RCEP的簽署,原本并沒有自貿協定的中日、日韓建立起新的自貿伙伴關系,促進區域內自由貿易提升。
日本素來是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三大傳統市場之一,2019年日本占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份額為7.44%,比2018年下降0.24個百分點。今年1—8月,我國服裝在日本進口市場份額進一步下降到53.4%,顯示我國服裝對日出口壓力有所增加。
如今在RCEP協議框架下,我國對日本出口的紡織服裝商品將由原先面臨的征收8%~11%進口關稅變為逐步下調,直至15年后將紡織服裝類進口關稅下降至零,這也意味著今后中日紡織服裝貿易有望降低成本、擴大貿易規模。
而在更大層面則是“貿易創造”效應的形成。所謂貿易創造,是指關稅同盟建立后,成員國之間以新創造的來自同盟內伙伴國的進口,替代原先的國內生產的狀況。其效果是由于內部關稅取消,不再為生產效率低、成本高的國內生產提供保護,以來自伙伴國的低價進口取代高價的國內生產,為消費者提供更好地福利。
對此,王受文曾以服裝行業舉例,“中國從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口羊毛,因為簽訂了自貿協定,所以未來可能會免稅進口羊毛,進口之后在中國織成布料,這個布料可能又出口到越南,越南用這個布料制成服裝之后再出口到韓國、日本、中國等其他國家,這些都可能免稅,因而會促進當地紡織服裝業的發展。”他表示,在區域里形成一個統一的自由貿易區,有助于本地區內根據比較優勢形成供應鏈和價值鏈,對本區域內的商品流動、技術流動、服務流動、資本流動等都有非常大的好處。
海通證券紡織與服裝行業分析師分析認為,RCEP達成后,紡織制造企業用棉成本降低,盈利能力將有所提升。東海研究所高級分析師也認為,鑒于協定的關稅優勢,成衣生產和運輸的成本大大降低,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紡織服裝面料向東南亞國家出口。中金公司研報也指出,RCEP將使得我國紡織服裝產業鏈優勢凸顯,受益紡織服裝發展。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紡織品服裝貿易額接近3 000億美元,其中出口至RCEP成員金額占比超過25%,取消關稅壁壘將有助于增強中國紡織品與服裝出口競爭力,并改善出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