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愛龍,阿不都沙拉木
(1.重慶三峽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重慶 萬州 404120;2.塔里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新疆 阿拉爾 843300)
乳房炎是奶牛場的常發病之一,因乳腺受到物理、化學、微生物等刺激導致炎性變化,乳汁中體細胞含量增加,乳腺組織發生病理變化。按其是否表現臨床癥狀一般分為臨床型乳房炎和隱性乳房炎[1]。無論哪種乳房炎都會損傷奶牛的泌乳機能,輕者引起產奶量下降、乳汁品質改變、攜帶有害病原體,重者導致泌乳機能完全喪失[2]。隨著我國養牛業的發展,各地大中型牛場紛紛建立,但現階段的管理水平和獸醫醫療衛生條件卻跟不上發展步伐,導致臨床型乳房炎頻發。快速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盡快緩解發病牛的癥狀,控制乳房炎的傳播,保護未發病牛,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本試驗旨在比較兩種臨床型乳房炎治療方法的效果,篩選出最佳治療方案。
1.1 材料
1.1.1 試驗動物 18 頭患有臨床型乳房炎的荷斯坦奶牛,體重500~600 kg。由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某牛場提供。所有奶牛均處于泌乳期,不表現全身癥狀,患側乳區均有不同程度的腫脹,且乳汁稀薄,乳汁內含不等量的絮狀物。試驗奶牛的飼養條件和擠奶方式相同。
1.1.2 藥品 鹽酸克林霉素、乳酸甲氧芐啶(重慶某獸藥有限公司生產),注射用青霉素鈉(上海某獸藥廠生產),注射用硫酸鏈霉素(大連某制藥廠生產),0.9%氯化鈉注射液(哈爾濱市某獸藥廠生產)。
1.2 試驗方法
1.2.1 分組及給藥方法 將18 頭患牛隨機均分為A、B兩組,每組9頭。每頭患牛擠凈奶以后,A組于患病乳區注入150 mg 鹽酸克林霉素和120 mg 乳酸甲氧芐啶,B 組則注入160 萬單位青霉素鈉和100 萬單位硫酸鏈霉素,載體均為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早晚各1次,連續3 d。
1.2.2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患病乳區的恢復情況、乳汁性狀改變情況、乳汁中絮狀物的減少或消失情況以及停藥1 周內是否復發等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無效和治愈三種。顯效:用藥3 d后炎癥反應明顯減弱,乳汁中的絮狀物明顯減少;無效:用藥3 d 后炎癥反應不減弱,乳汁中的絮狀物不減少;治愈:用藥3 d 后炎癥反應消失,乳汁性狀恢復正常,乳汁中的絮狀物消失,泌乳量恢復正常,停藥1周內無復發。
A組與B組的治療效果統計情況詳見表1。

表1 A組與B組的治療結果對比
2.1 A 組療效 由表1 可知,經過3 d 的連續給藥,A 組9 頭奶牛的乳房炎癥狀全部消失,停藥1周內無復發。用藥后24 h內全部顯效,乳房炎癥反應減輕,腫脹變軟,乳汁的絮狀物變小并減少,顯效最快的有1 例。用藥48 h 后,有8 例奶牛的乳房炎癥狀全部消失,乳汁性狀恢復正常,絮狀物消失;只有1例(編號6)奶牛的患側乳區還有一些腫脹(已軟化),乳汁中仍然有少量細小的絮狀物,該牛曾由于胎衣不下引發過子宮內膜炎(已經治愈),且初期乳房炎的炎性癥狀嚴重,腫脹堅實,乳汁稀薄如水,內含大量絮狀物及顆粒,擠奶時乳汁排出不暢。用藥72 h后6號奶牛乳區的腫脹消除,乳汁中的絮狀物消失,乳汁性狀恢復。
2.2 B 組療效 經過3 d 的連續給藥,B 組中有7頭奶牛的乳房炎癥狀全部消失,停藥1 周內有1頭復發,另有2 頭治療無效。用藥后24 h 內顯效的有5例,24~48 h內顯效的有2例。用藥72 h后有7 例顯效奶牛的炎性癥狀全部消失,乳汁中絮狀物消失,乳汁性狀恢復正常。有2例病牛(編號13 和17)在治療過程中的癥狀始終未減輕,而且腫塊變大變硬,乳汁稀薄,所含絮狀物變大增多,乳汁排出受阻,擠奶困難。其中17號奶牛乳汁中出現一顆黃豆大小的堅硬顆粒,擠奶時時常進入乳頭管,造成乳頭管完全阻塞,最后采用小型血鉗擴張乳頭管,并加大擠壓力度才將其取出,取出顆粒后有漏奶情況,兩天后停止。
B 組2 例治療無效的病牛癥狀嚴重,在停藥第2 d立刻使用鹽酸克林霉素和乳酸甲氧芐啶進行治療,連續用藥5 d后,兩例患牛的乳區腫脹消失,乳汁中絮狀物完全消失,乳汁性狀恢復正常,治療后1周內無復發。B組顯效的7例病牛中,有1例(編號14)在停藥后第2 d乳區又出現腫脹,乳汁中出現少量絮狀物,再次應用青霉素和鏈霉素治療,用藥24 h 后腫脹消失,乳汁中絮狀物消失,連續治療2 d后停藥,但停藥后第2 d以上癥狀再次出現,此時改用鹽酸克林霉素和乳酸甲氧芐啶進行治療,連續用藥3 d治愈,停藥1周內無復發。

應用鹽酸克林霉素和乳酸甲氧芐啶治療奶牛臨床型乳房炎,與傳統的青霉素、鏈霉素聯用療效進行對比,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3.1 應用鹽酸克林霉素和乳酸甲氧芐啶向乳區內注射給藥的方法治療奶牛臨床型乳房炎,具有很好的療效,尤其是針對反復發作的頑固性乳房炎。
3.2 鹽酸克林霉素和乳酸甲氧芐啶對青霉素、鏈霉素耐藥菌株感染所引起的奶牛臨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療效。
3.3 鹽酸克林霉素和乳酸甲氧芐啶聯用的抗菌效果強于傳統的青霉素、鏈霉素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