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東
編者按
眾所周知,傳統村落最核心的保護價值在于它們是中華文化基因庫。然而在保護工作的實際操作中,我們還是沒有對基因解讀予以相應的重視,尚未系統、深入、具體,并且是逐村逐點地“讀懂”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導致工作中時常出現一些失誤偏差。為更好地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必須讀懂進而繪制出每個村落的詳細基因圖譜,以期在清晰指引下展開各項工作,避免買櫝還珠、沉香燒炭式的“保護發展”。
不讀懂村落,就難以實現自覺的保護。傳統村落需要保護,是不言自明的嗎?不是,反而需要充分的理由,尤其是對各利益相關方而言。傳統村落保護的重大意義,凸顯在中華民族整體的、長遠的利益,但現實中保護的責任或代價卻由具體的人來承擔。
不讀懂村落,就難以實現科學的保護。如果對村落優秀基因的解讀局限在“敬天愛人、忠孝仁義、耕讀傳家……”這些抽象的描述,停留在“歷史悠久、遺存豐富、獨具特色……”這樣空泛的層面,要保護的對象就是“山水環境、整體格局、傳統建筑……”這般籠統的指定,對實際工作能有什么指導意義呢?把巷子里那塊阻礙汽車通行的石頭搬去壘護坡,沒問題吧?可這么一搬就把村落文房四寶中的“墨錠”給搬掉了。把自家歪斜的墻基拿條石給砌直了,沒問題吧?可這一砌就把中外建筑文化交流史上的見證之一給砌沒了。把斗牛場鋪上磚、修個看臺便于游客們欣賞民俗表演,沒問題吧?可這就失去了慶祝豐收的斗牛本來就該泥漿飛揚的本意。為更好地接待游客而要求村民講好普通話,沒問題吧?可那詰屈難懂的方言里留存的珍貴唐宋古語就這樣漸漸消失了……正是因為基因解讀的缺乏,不能把村落值得保護的優秀文化基因落到一事一物,保護的目標、策略、對象、措施都沒有進行科學的判斷,拍腦袋隨意決策而導致的各種“保護性破壞”才層出不窮,好心辦壞事的教訓比比皆是。
不讀懂村落,就難以實現合理的利用。保護傳統村落,并不只為留住過去,而是要讓優秀文化傳承于今日、發揚于未來,因此必須對傳統村落持續地加以發展利用。但是,如果沒有深入細致透徹地讀懂村落中的每一點優秀之處,發展利用就會缺乏科學的定位、合理的目標、正確的措施。不懂得村落最珍貴的氣質是寧靜幽雅,招商引資酒吧餐飲就會讓震耳欲聾的音樂喧囂了小巷;不懂得祭祀的神圣和莊嚴,就會為了游客的觀賞而天天在祠堂里輕浮裝腔;不懂得民歌中沉淀的辛酸與憂傷,就會為迎合市場的喜好加上西洋配器……正因為沒有讀懂村落的文化基因,脫貧攻堅、村落旅游等才找不到文化內容和文化支撐,只是一味地迎合市場需求。那些焚琴煮鶴般的傳統村落開發,不就是這么干出來的嗎?
充分解讀傳統村落這個文化基因庫、民族歷史書,是其保護發展的基礎;廣大工作者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長期努力,但仍存在不足,需要進一步改善。
1.對基因解讀的重視遠遠不夠。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投入,絕大部分集中在看得見、摸得著、能計量的水泥鋼筋上。作為保護對象和發展基礎的傳統文化,反而被忽視,很少能得到挖掘、解讀、保護、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基因解讀,既沒有納入關注的視野,更不會列入工作的內容,很少有資金的投入,也缺乏相關人才的培養。
2.基因解讀的出發點不夠客觀。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容易走兩種極端:要么極度蔑視,要么盲目崇拜。有人先入為主地貶低傳統,更多的精力用來嘲弄傳統文化的愚昧荒誕,而不是挖掘在今天可以傳承發揚的優秀之處。另一個極端卻是把傳統供上神壇,頂禮膜拜,什么都好、什么都不能變,禁止這個不準那個,不敢追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這樣的態度來保護發展傳統村落,最終既保不住過去,也贏不了未來。
3.基因解讀的尺度和方法有偏頗。中國傳統村落里蘊藏的一切文化,是中國的、鄉村的、生態文明的結晶。然而今天衡量傳統村落的很多尺度,其血脈其實源自西方、立足城市、服務于工業文明。用這些尺度去評估中國傳統村落,看到的大多是缺陷:布局不科學,結構很蠢笨,功能不合理,生產很低效,生活不文明……如此一來,還能有什么傳統是優秀的呢?解讀村落也喜歡用高大上的洋辦法,滿腦子都是凱文林奇、大衛哈維、康澤恩學派、圣域理論、空間句法……為什么不能過度依賴這些方法呢?道理很簡單,難道我們的祖先是按照這些理論去建村莊、蓋房子的嗎?用這些洋辦法來解讀我們的文化基因,不是郢書燕說嗎?
4.基因解讀流于空泛和抽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解讀,必須細致而具體,一村一寨、一房一屋地具體展開,繪制出可以指導實際工作的基因圖譜,形成一個個可操作的元素,保護利用才能得到明確的指引。如果所謂的優秀傳統翻來覆去就是“天人合一”“擇吉而居”“因地制宜”這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車轱轆話,對諸如一道石板路該怎么鋪才合適、一棟老屋可否改建、一處院墻可否加高、一條水渠能否硬化……這樣具體細微的保護利用工程,又能有什么指導意義呢?
5.基因解讀陷于盲人摸象。村落是個非常復雜的有機系統,讀懂其文化基因需要綜合多專業的知識。但如今的專業分得太細,隔膜太多,歷史、規劃、建筑、景觀、民俗、農業、美學、旅游……用碎片化的、線性的、解構的眼光來分析作為有機生命的村落,而且各專業往往互不溝通,各種物質載體間的文化聯系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如此一來,文化解讀不但是盲人摸象,而且摸的還是支離破碎的象。與之相應,政策、措施、項目等也只會是碎片化的。過去天地神人、生產生活渾然一體的傳統村落,就在這樣碎片化的保護利用中失去了系統性、整體性價值。
6.應高度重視村落基因解讀。中華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有很強的天然自適性,如果加以充分有效的保護發揚,將使中國在后工業時代發展出與西方不一樣、但很成功的文明,為人類的未來提供另一種樣式。
經過近百年的激蕩變化之后,中華傳統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就在鄉村。歷史就這樣賦予了當代中國鄉村建設更深遠的意義和更高的要求,就是要保護、傳承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凸顯更宏偉更長遠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保護、傳承和發展留存在傳統村落中的優秀傳統文化,以此來支撐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等,就成為歷史性的任務。
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就必須對傳統村落的基因解讀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投入,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水土流失越來越快的當下,再也容不得輕忽與懈怠。實在等不得了,村落里留存的文化基因片段,時刻都在遭遇自然衰敗、人為破壞、扭曲變異的威脅,一位老人的離去可能就永遠帶走了一份珍貴的知識;一處老屋的倒塌可能就讓一點傳統消逝在廢墟之中。
我們應該認識到,傳統村落,愛她,就要先懂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