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佳節胖三斤”,在歡度佳節的喜悅時光里,不少人早已開啟了“吃吃吃”的生活模式。不過,很多人在購買或食用食品時,并不會留意包裝上的營養標簽,或者根本看不懂營養標簽,這導致不少人在過節期間“胡吃海塞”,造成營養方面的問題,引發“過節病”。那么,什么是營養標簽?人們又該如何正確解讀營養標簽呢?
營養標簽是指預包裝食品標簽上向消費者提供食品營養信息和特性的說明,包括營養成分表、營養聲稱和營養成分功能聲稱。
營養成分表,即包裝袋上的“營養小方框”。專家介紹,營養成分表共分三欄。第一欄是各種營養成分的名稱,國家強制標示的核心營養素包括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第二欄是每100克(毫升)或每份中該營養素的含量;第三欄是每種營養成分在第二欄標注的量能滿足每日推薦攝入量的百分比。例如,每100克甜品含有脂肪31.6克,占推薦攝入量的53%,意思是說吃200克該甜品,就夠一個成年人每天的脂肪所需量了。
營養聲稱,則是基于營養成分表中數值達到相關規定后,用消費者更加明白的語言,對營養成分的含量水平進行的通俗化描述,其特點是直觀、簡單、易懂。其中,營養聲稱又包括含量聲稱和比較聲稱。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的“高鈣”豆粉、“脫脂”乳粉、“含豐富的維生素C”的飲料等都屬于含量聲稱,而“減少脂肪”“加鈣”等則屬于比較聲稱,即通過跟同類產品的比較而得出的。
營養成分功能聲稱也是食品營養標簽的一部分,比如“鈣有助于骨骼和牙齒更健康”就屬于營養成分功能聲稱。
簡單來講,營養標簽是指導消費者了解產品營養特性的標簽內容,它不僅能幫助人們計算能量和營養素吸收;幫助人們比較不同食物的營養成分;還能幫助人們配合個人的膳食需要(如保持健康體重、控制血膽固醇和血壓等)來選擇產品。
希望大家能夠讀懂營養標簽,正確選擇食物,合理營養,健康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