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慧農業、智能農業、精準農業、數字農業等新型農業模式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超過24.9萬億元,同比增長23.1%,占GDP比重27.6%。那么,數字經濟的分支——數字農業,是否會成為農業下一個金礦呢?

1.農業生產高度專業化、規模化、企業化。
美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是多層次的,這主要表現在地區專業化、農場專業化和生產工藝專業化。美國大陸劃分為幾個主要的作物帶,每個作物帶中最適合一種作物的生長,如著名的“玉米帶”“奶牛帶”等。絕大多數的農場只生產一種作物,進行大規模種植。而有的農場只生產一種作物的一個品種,或只做一種作物的育種。這樣因地制宜、各有所專,達到了專業化與規模化的很好結合,形成了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的現代產業模式。
2.農業生產體系完善。
美國已形成發達的產前、產中、產后緊密銜接的農業生產體系,包括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和供應,以及農產品收獲后的儲藏、運輸、加工和銷售等部門。他們分工明確,高效協作,在相關農業法律體系的維護下,農業生產有序而高效。
3.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位一體”。
美國的農業是由私人經營的,但各級政府積極支持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三位一體”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體系,農學院同時承擔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三項職能,使教學科研和推廣緊密地結合起來,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推動力。
農業物聯網:農業物聯網從本質上講,是一套數控系統。在一個特定的封閉系統內,以探頭、傳感器、攝像頭等設備為基礎的物物相聯。它根據已經確定的參數和模型,進行自動化調控和操作。由于需要以硬件設備的投資和聯網為基礎,因此投資額較大,主要用于設施農業生產過程的管理和操作,也用于農產品的加工、倉儲和物流管理。
農業大數據:農業大數據是與農業物聯網相對應的概念,它是一個數據系統,在開放系統中收集、鑒別、標識數據,并建立數據庫,通過參數、模型和算法來組合和優化多維和海量數據,為生產操作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并實現部分自動化控制和操作。因為它是在完全開放的系統中運作,因此主要用于大田農業的生產和農業全產業鏈的操作和經營。
精準農業:精準農業是建立在農機硬件基礎上的執行和操作系統。它主要是以農機的單機硬件為基礎,配以探測設備和智能化的控制軟件,以實現精準操作,變量控制(包括變量播種、變量施肥、變量噴藥等),無人駕駛,以及最佳的工作環境和場景適配。精準農業強調的是(單體)設備和設施操作的精準和智能化控制,是硬件+軟件。
智慧農業:智慧農業是建立在經驗模型基礎之上的專家決策系統,其核心是軟件系統。智慧農業強調的是智能化的決策系統,配之以多種多樣的硬件設施和設備,是系統+硬件。智慧農業的決策模型和系統可以在農業物聯網和農業大數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水肥一體化: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將灌溉與施肥融為一體的農業新技術。水肥一體化是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管道系統供水供肥,均勻準確地輸送至作物根部區域。
植保無人機:植保無人機本身是可以獲得政策補貼的。同時,在國家推行數字農業試點過程中,植保無人機的作用將會進一步放大,并發揮積極作用。據相關數據統計,到2020年植保無人機市場規模將達百億元!
農產品可追溯:農產品溯源系統是指追蹤農產品(包括食品、生產資料等)進入市場各個階段(從生產到流通的全過程)的系統。涉及農產品產地、加工、運輸、批發及銷售等多個環節,有助于質量控制和在必要時召回產品。采用農產品可追溯系統可以實現產品源頭到加工流通過程的追溯,保證終端用戶購買到放心產品,防止假冒偽劣農產品進入市場。
智慧農場:智慧農場是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相結合的種植養殖農場。該農場運用了大數據、物聯網等高尖端技術結合助力種養現代化發展。其中,數字農業補貼中的畜禽養殖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和水產養殖數字農業建設試點都有相應的補貼。
工廠化養殖:工廠養殖在室內海水池中采用先進的機械和電子設備控制養殖水體的溫度、光照、溶解氧、pH值、投餌量等因素,進行高密度、高產量的養殖方式。另外,工廠化養殖體現出智慧農業、循環農業、大數據等多項農業現代化技術運用。同樣,工廠化養殖也在畜禽養殖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和水產養殖數字農業建設試點的補貼范圍。
智慧園:智慧園是(園區,一般用來指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創業園區、科技園區等各類產業園區)兩個單詞組合而成,是智慧產業園的意思,簡稱智慧園。同時,智慧園是現代化農業、產供銷一體、標準化農業、互聯網銷售為一體的綜合園區。
可以說,隨著我國現代農業技術的日趨完善以及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的日益盛行,數字農業的發展前景必將越來越廣闊。
農業漫談
人工智能賦予農業無數種可能
近幾年,人工智能的身影隨處可見,從醫療、家居到物聯網,再到交通、金融、制造業等,可以說,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已勾勒出越來越廣闊的想象空間。
說到人工智能在改變農業作業方式和在種植中發揮的作用,第一是產前種子的選育和檢測。種子是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種子質量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種子的純度和安全性檢測,是提升農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通過人工智能選種和檢測,對提高農產品產量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第二是智能種植。在傳統農業中,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搭載人工智能技術將有助于緩解農民的負擔,比如通過人工智能管理灌溉用水,甚至通過人工智能預測農作物正確的收獲時間,大大降低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例如在種植、管理、采摘、分揀等環節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完成,實現農業種植的智能化與自動化;再比如,根據土壤環境,結合市場行情預測,推測出今年這塊地適合種玉米還是大豆。
第三是產中農作物的監控。在過去,農作物監控都是通過肉眼觀察,有了人工智能,便可以預測天氣狀況,準確掌握澆水的正確時間;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監測雜草和害蟲問題;而來自數據庫的云共享信息則可以幫助農民利用收集到的數據,為農民提供最好的服務。
第四是土壤灌溉。通過人工智能反饋進行土壤管理。通過對土壤濕度的實時監控,利用周期灌溉、自動灌溉等多種方式,提高灌溉精準度和水的利用率。這樣既節省用水,又保證農作物有良好的生長環境。
人工智能在農業上的應用可謂全方位覆蓋。從選種、耕種到作物監控,再到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割等,不僅能夠幫助提高效率,也能實現綠色農業。總之,在農業生產中,人工智能有助于農業生產精細化,促進農業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