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晶,溫榮欣,閆慶鑫,陳 倩,秦立剛*
(1.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2.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蔥屬(Allium)隸屬于百合科(Liliaceae),這類植物屬于多年生鱗莖植物,且大部分具有特殊蔥蒜氣味。蔥屬植物約有500 種分布于北半球,我國擁有110 種,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地區[1]。蔥屬植物中許多種類可以食用,有的已被廣泛培植,如蒜(A. sativum L.)、蔥(A. fistulosum L.)、韭(A. tuberosum Rottler.)、蕌頭(A. Chinese G. Don.)、洋蔥(A. cepa L.)等。根據鱗莖形狀、葉形狀、質地、子房胚珠數和花絲等特征,可以將我國蔥屬植物分為寬葉組、粗根組、根莖組、蔥組、洋蔥組、單生組、長齒組、多籽組和合被組,其中約20 種具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包括大蒜、洋蔥、薤白(小根蒜)(A.macrostemonBunge.)、蔥、韭菜、沙蔥(A.mongolicumRegel.)、蕌頭等[2]。
近年來,隨著研究者們對蔥屬植物中含硫化合物、甾體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多糖類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活性物質的開發利用,其生物活性物質的抗氧化、預防心血管疾病、抗腫瘤、抗菌等[3-4]理化功能成為近幾十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熱點之一,因此本文對蔥屬植物的生物活性物質及功能作用進行了綜述。
蔥屬植物因其獨特的辛辣氣味,常用作日常飲食調味品,深受消費者喜愛[5]。生物活性物質不僅賦予蔥屬植物特征風味,也是蔥屬植物在傳統和現代藥物中重要的功效組分。研究表明,蔥屬植物提取物作為食物或膳食補充劑有多種健康益處,具有一定的實驗研究價值和臨床效果[6]。蔥屬植物活性物質主要包括含硫化合物、甾體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多糖類化合物、含氮化合物[7]。這些物質主要來源于大蒜、大蔥、洋蔥、黑蒜、薤白、蕌頭、韭菜和其他觀賞性蔥屬植物中,具體見表1。

表1 蔥屬植物生物活性物質Table 1 Bioactive constituents of Allium
蔥屬植物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揮發性含硫化合物,其也是蔥屬植物獨特辛辣氣味形成的主要原因。目前從蔥屬植物中已鑒定出90多種含硫化合物[17],其中活性硫化物主要是硫醇、硫酚、硫醚、噻吩、 亞砜類物質[18]。蔥屬植物含硫化合物硫氫鍵斷裂形成多種活性物質,其轉化途徑見圖1。

圖1 蔥屬植物中含硫化合物轉化途徑Fig. 1 Biotransformation pathways of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Allium
蔥屬植物的加工和成熟程度不同會引起含硫化合物種類改變[19]。未經微生物發酵的大蒜味辛辣、色澤呈淡黃色[20]。帶皮大蒜于高溫、高濕條件下自然 發酵而發生美拉德反應,使得鱗莖變黑,即形成黑蒜[21],其帶有甜味,辛辣味減弱。黑蒜與鮮蒜的揮發性特征有顯著差異,其中蒜氨酸(S-allylcysteine,SAC)、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iallyl trisulfide,DATS)濃度降低,糖醛及其衍生物的含量因美拉德反應大幅增加[22]。另外,洋蔥風味前體烷基半胱氨酸亞砜被蒜氨酸酶分解時會產生洋蔥獨特的氣味[23]。新鮮洋蔥中含硫化合物的濃度占揮發性物質的24%,發酵后占1.85%[24]。
2.2.1 抗氧化
蔥屬植物中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含硫化合物一般為含有巰基的半胱氨酸或者谷氨?;鵞18],帶巰基含硫化合物通過激活核因子E2相關因子(nuclear factor E2 related factor2,Nrf2),與 抗氧化反應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結合形成Nrf2-ARE信號通路,啟動抗氧化反應序列元件基因,促進抗氧化酶基因及蛋白表達,主要包括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醌氧化還原酶1以及血紅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25]。氧化應激反應會引起炎癥的產生,氧化物的存在可釋放出活性氧簇,包括過氧化氫(H2O2)、超氧陰離子自由基(O2-·)、羥自由基(·OH)等物質,對組織造成損傷,從而惡化造成肝、肺、腎等器官的纖維化。此外,自由基增多、抗氧化防御系統能力降低[26-27]以及大腦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增強[28]造成的氧化應激是糖尿病患者機能下降的重要致病因素。研究表明當機體處于氧化應激狀態時,含硫化合物可通過啟動Nrf2-ARE通路,增強多種抗氧化酶抵抗氧化應激體系并調節細胞氧化還原水平,降低乙酰膽堿酯酶活性,從而保護機體免受氧化損傷[29]。SAC、蒜氨酸酶及其混合物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30]。蔥屬植物含硫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見表2。腫瘤功效,可通過化學預防和化學治療兩大方面降低腫瘤疾病的發生和惡化[40]。含硫化合物主要通過激活體內解毒酶體系,增強活性氧介導的線粒體體系對癌細胞造成毒性抑制,引起腫瘤細胞周期停滯,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影響癌細胞的生長和分化[41]。此外,環境中的亞硝化合物,如NPYR、NDMA,能夠使人體細胞受到氧化性損傷,導致腫瘤疾病的發生。研究表明,含硫化合物可抑制硝酸在胃部向亞硝酸鹽的轉化,減少致癌物N-亞硝基化合物的內源性形成[42]。蔥屬植物含硫化合物的抗腫瘤作用見表3。

表2 蔥屬植物含硫化合物抗氧化作用Table 2 Antioxidant effect of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Allium
2.2.3 抗菌
含硫化合物對革蘭氏陰性細菌、革蘭氏陽性細菌及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抑菌活性機理為破壞細胞膜結構完整性,導致細胞死亡[49-50],具體抗菌作用與所需的硫化物最低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見表4。

表4 蔥屬植物含硫化合物抗菌作用Table 4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Allium
2.2.2 抗腫瘤

表3 蔥屬植物含硫化合物抗腫瘤作用Table 3 Antitumor effect of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in Allium
近年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蔥屬植物攝入量與胃癌[36]、乳腺癌[37]等腫瘤疾病發病率的降低呈正相關。體外實驗表明,大蔥[38]、大蒜[39]等蔥屬植物中含硫化合物具有防
現階段研究的蔥屬植物提取物中,大蒜辣素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59],可與抗生素類藥物發揮協同效應,是未來聯合藥物開發與食療互補的潛在助力因素[60]。此外,利用大蒜辣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菌特性,結合納米等包裝材料,既可掩蔽大蒜原有的不良氣味,同時可充分利用其高效的抑菌效果,可將其作為新型天然防腐劑的原料[61]。
2.2.4 預防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具有多因素誘發的特點,一是內膜細胞功能障礙,導致促炎癥反應細胞分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誘發局部炎癥,通過該途徑誘導細胞間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ICAM)-1表達[62];二是高血脂癥造成動脈內膜蛋白顆粒聚集,脂蛋白顆粒經核因子-κB介導而激發ICAM-1的轉錄活性[63]。ICAM-1表達引起血小板聚集性,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心臟病、血栓等疾病的形成和發展。血脂含量升高和心肌損傷標志酶活性增強[64]是造成心肌疾病的重要因素,大蒜及其水溶性烯丙基含硫化合物SAC具有抗炎、降血脂作用,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65]。
Chai Hui等[66]利用體外人臍靜脈細胞實驗證明,SAC可以抑制TNF-α誘導的ICAM-1的表達,從而阻滯炎癥細胞向動脈粥樣硬化部位移動,抑制ICAM-1與內皮細胞的黏附,SAC對控制TNF-α誘導的炎癥和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效果。Sangeetha等[67]利用SAC對異丙腎上腺素誘導產生心肌損傷的大鼠進行預處理,驗證SAC對心肌組織中血漿膽固醇和心肌損傷標志酶的作用。實驗表明40、80 mg/kgmb可使大鼠生化指標恢復正常水平,且80 mg/kgmb效果優于40 mg/kgmb。此外,通過組織病理學研究發現SAC可以通過改善心肌細胞線粒體功能有效減輕心肌損傷,表明大蒜及其提取物可以有效預防心肌梗死等心臟功能性障礙[68]。

表5 蔥屬植物甾體化合物抗腫瘤作用Table 5 Antitumor effect of steroidal saponins in Allium
此外,有研究報道食用大蒜辣素制劑,對高血脂患者有改善動脈硬化、炎癥等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可能有利于預防高血脂引起的血管并發癥,為心血管相關疾病提供新的治療途徑[69-70]。張庭廷等[71]研究發現大蒜辣素有顯著的降血脂效應,Zhao Li等[72]證明SAC與蒜氨酸酶共同調節高血脂小鼠的效果優于大蒜辣素。在研究大蒜辣素對大鼠的心血管疾病作用時發現,大蒜辣素的預防效果優于治療效果,對細胞具有保護作用,在機體內不會產生毒害[73-74]。
甾體化合物是具有環戊烷多氫菲基本骨架的天然活性物質的統稱,主要存在于蔥屬植物鱗莖中[1]。皂苷是苷元為三萜或螺甾烷類化合物的一種,屬于糖苷。近年來從蔥屬植物中分離的甾體化合物主要是甾體皂苷(包括螺甾烷型和呋甾烷型),還有少量的膽甾烷醇和新型的孕甾烷型皂苷[75]。蔥屬植物甾體皂苷具有抗腫瘤、防止心腦血管疾病、降血糖和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活性,具有成為天然藥物的巨大潛力。
3.2.1 抗腫瘤
蔥屬植物中的甾體皂苷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其抗腫瘤作用的主要成分,通過營養干預的方法來治療惡性腫瘤的發展逐漸成為大眾推崇的新途徑[76]。美國癌癥研究所對60 種惡性腫瘤細胞系進行實驗后,發現甾體化合物對白血病、肺癌、乳腺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和腫瘤細胞毒性[77]。蔥屬植物甾體化合物抗腫瘤作用半抑制濃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與其結構式見表5。
3.2.2 抗菌
Carotenuto等[83]從韭蔥(A.porrumL.)中分離出4 種螺旋甾體皂苷(26-O-β-D-吡喃葡萄糖基-22-甲氧基呋司特-5-烯-3β,26-二醇3-O-β-茶皂苷(12)、25-D-螺甾-5-烯-3β-醇(薯蕷皂苷元)3-O-β-茶皂苷(薯蕷皂苷)(13)及活性物質(4)、(5))對黃色鐮刀胞菌均有抑制作用,半數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范圍在0.030~0.035 μg/mL。Barile等[84]從蔥屬(A.minutiflorumde)中分離得到3 種具有抗真菌活性的新型化合物((25R)-糠醛-2α,3β,6β,22α,26-戊醇3-O-[β-D-二甲基吡喃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基]-26-O-β-D-吡喃葡萄糖苷(14)、(25S)-螺甾-2α,3β,6β-三醇-3-O-β-D-吡喃木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吡喃半乳糖基(15)、(25R)-糠醛-2α,3β,5α,6β,22α,26-乙二醇-3-O-[β-D-二甲基吡喃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4)-O-β-D-半乳吡喃糖基]-26-O-β-D-吡喃葡萄糖苷(16)),通過對分離的化合物進行抑菌活性評價分析,結果表明:這些甾體皂苷均有顯著的抑菌活性,其中最強的是活性物質(16)。同時,對這些化合物的構效關系進行研究發現,皂苷顯示抗菌活性的機制之一是由于它們與微生物膜中的甾醇形成復合物,導致細胞膜受損,使細胞死亡。具體甾體皂苷結構式見表6。

表6 蔥屬植物中甾體化合物活性物質結構圖Table 6 Structures of bioactive steroidal saponins in Allium
3.2.3 預防心血管疾病
由于動脈粥樣硬化、腦血栓、高血脂癥、血液黏稠與血小板功能密切相關,故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長血液凝固時間、促進纖維蛋白溶解可預防心血管疾病[85]。彭軍鵬等[86]從大蒜的鱗莖中提取出6 種化合物:呋甾皂苷proto-iso-eruboside-B(17)、eruboside-B(18)、iso-eruboside-B(19)、sativoside-C(20)以及腺苷(21)和色氨酸(22)。其中活性物質(17)、(18)是兩種新型甾體化合物。測試其對血液系統的作用時發現,大蒜總苷和活性物質(21)達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IC50分別為2.73 mg/mL和13 mg/mL,提高纖溶活性的IC50分別為0.19、25 mg/mL;活性物質(17)有顯著的提高纖溶活性能力,IC50為13 mg/mL;活性物質(20)有明顯的延長血液凝固和提高纖溶活性能力,其IC50分別為0.15、18 mg/mL,同時,它具有溶解血栓的功能,益于治療血栓等心腦血管疾病。這些甾體化合物結構式見表6。
3.2.4 解痙攣作用
Gabriella等[87]從紅洋蔥鱗莖中分離出4 種新型呋甾烷醇皂苷:tropeoside(23)、tropeoside(25)及活性物質(23)的O-甲基衍生物(24)、活性物質(25)的O-甲基衍生物(26),這些化合物對乙酰膽堿和組胺誘導的體外豚鼠回腸收縮有抑制作用,并在實驗中展現出抗痙攣活性。4 種新皂苷濃度 達到10-5mol/mL時就有明顯的效果,且具有濃度依賴性,為洋蔥治療胃腸道紊亂提供了潛在研究參考。這些甾體化合物結構式見表6。
黃酮類化合物是蔥屬植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包括黃酮醇和花青素,花青素賦予了蔥屬植物紅色(紫色)的外皮與獨特的風味。蔥屬植物中黃酮類物質主要有楊梅黃酮(27)、槲皮素(28)、芹菜素(29)和山柰酚(30)等[88]。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大蒜和其他蔥屬化合物黃色和棕色外皮的主要成分,這些成分在植物中主要以黃酮醇形式存在[89]。黃酮類物質具有抗氧化、抗腫瘤、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醫藥、食品、化妝品等領域[90]。
4.2.1 抗氧化
黃酮類化合物具有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損傷的酚羥基,蔥屬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可抑制O2-·的產生,如洋蔥表皮槲皮素可抑制脂質膜和低密度脂蛋白氧化[91]。洋蔥提取物可作為抗氧化劑有效改善食品品質,延長貯藏期[92]。洋蔥皮提取物在20~1 000 μg/mL范圍內,隨其質量濃度的增加,還原能力和清除體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聯氮-雙(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銨鹽陽離子自由基、O2-·能力顯著增強,α-糖苷酶活性抑制率顯著提高[93]。鄭永軍[94]證明大蒜黃酮質量濃度在50 μg/mL下抗氧化活性IC50為2.064 μg/mL,其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與活性物質(27)、(28)、(30)的抗氧化活性有關。另外,王洋[95]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分析發現,大蒜黃酮中(29)的質量分數為44.83%,且大蒜黃酮對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OH清除率高于同濃度的VC。
4.2.2 抗腫瘤
黃酮類化合物抗腫瘤途徑有3 種:一是阻止癌細胞分裂增殖,誘導細胞凋亡,從而達到抗腫瘤目的;二是增強其他物質活性,間接殺死腫瘤細胞;三是減小甚至直接消除一些化學致癌物毒性[94]。如槲皮素最近在體內和體外抗腫瘤活性研究方面均有進展[96],其不僅能夠抑制癌細胞增長、誘導癌細胞凋亡,同時可通過調節癌細胞標志醌還原酶活性,發揮抗癌活性[95]。
蔥屬植物抗腫瘤機理主要通過途徑一發揮作用。Nile等[96]研究表明,洋蔥提取物槲皮素以劑量依賴方式顯著抑制腎癌細胞、胰腺癌細胞、人非小細胞肺癌和結腸癌細胞的生長,質量濃度為50 μg/mL的提取物對癌細胞的抑制率高于標準黃曲霉醇(70%~86%)。陳鳳秀等[98]利用倒置顯微鏡觀察法和TUNEL直接法觀察黃酮類物質對結腸癌細胞株HCT116的作用,結果均顯示黃酮類物質不但可抑制HCT116增殖,還可以誘導其凋亡,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這些結果為蔥屬植物在腫瘤預防及治療方面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提供了依據。
4.2.3 預防心血管疾病
Carotenuto等[99]從熊蔥(A. ursium)提取物中鑒定出3 種新黃酮類化合物(山柰酚3-O-β-新橙皮苷-7-O-[2-O-(反式-p-香豆素)]-β-D-吡喃葡萄糖苷(33)、山柰酚3-O-β-新橙皮苷-7-O-[2-O-(反式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苷(34)、山柰酚3-O-β-新橙皮苷-7-O-[2-O-(反式-p-香豆蔻酰)]-3-O-β-D-吡喃葡萄糖基-1-β-D-吡喃葡萄糖酯(35))和兩種已知黃酮苷類(山柰酚3-O-β-吡喃葡萄糖苷(31)、山柰酚3-O-β-新橙皮苷(32)),已知活性物質(31)、(32)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濃度為10-3mol/L的活性物質(31)抑制率約為28.33%,相同濃度下的活性物質(32)抑制率約為43.33%。而新黃酮類化合物沒有表現出顯著的抑制活性,這可能與糖耐量的增加和反式香豆素的存在有關。隨后,Caretenuto等[100]以活性物質(28)、(30)和異鼠李素糖苷為基礎,從紙花蔥(A. neapolitaum)提取物中分離出13 種黃酮苷類化合物:植物甾醇(6’-棕櫚酰)-β-D-吡喃葡萄糖苷(36)、植物甾醇(6’-棕櫚酰)-β-D-吡喃葡萄糖苷-去棕櫚酸鹽(37)、蛻皮激素(38)、筋骨草甾酮(39)、蛻皮甾酮(40)、狼毒素四糖苷(41)、狼毒苷(42)、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3)、7-O-β-D-吡喃葡萄糖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4)、山柰酚3-O-{[2-O-α-L-鼠李糖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5)、異鼠李素3-O-{[2-O-α-L-鼠李糖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6)、異鼠李素3-O-{[2-O-α-L-鼠李糖基-6-O-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O-β-D-吡喃葡萄糖苷(47)和異鼠李素3-O-{[2-O-α-L-鼠李糖基-6-O-β-D-龍膽苦基]-β-D-吡喃葡萄糖苷}(48)。通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評價分析,活性物質(42)~(48)對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活性物質(42)是血小板膠原反應的唯一抑制劑,抗聚集效果具有濃度依賴性,10-5mol/L抑制率在13%左右。
4.2.4 抗菌
Snoussi等[101]從香蒜(A. roseum L.)中提取的黃酮化合物對食品中幾種常見的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如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其MIC范圍為0.29~1.17 mg/mL。Hong等[102]研究表明,用乳酸菌明串珠菌發酵的韭菜汁可誘導抗菌活性。發酵韭菜汁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增加,對單核細胞李斯特菌、泛酸凝集素、副嗜血桿菌、鎵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和伯克霍爾德菌等病原菌的抗菌作用增強。
4.2.5 抑制肥大細胞增生
槲皮素對肥大細胞增生有抑制作用,可作為肥大細胞穩定劑,有利于皮膚型紅皮病或由于淋巴細胞腫大引起的哮喘病的治療。于海慶等[103]通過考察8 種黃酮化合物對大鼠腹腔肥大細胞的抑制作用,發現(2R,3R)-2’,3,5,6’,7-五羥二氫黃酮(49)對氟化鈉、金霉素、心得安誘發的肥大細胞釋放組胺有抑制作用,二氫槲皮素(50)可阻止氟化鈉、心得安誘發的組胺釋放,而不抑制金霉素,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細胞膜鈣離子通道有關。
蔥屬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結構式見表7。

表7 蔥屬植物中黃酮類化合物活性物質結構圖Table 7 Structures of bioactive fl avonoids in Allium

續表7
多糖為多個單糖分子脫水、縮合與糖苷鍵組成的混合物,其廣泛存在于薤白、蕌頭、大蒜等植物中。新鮮大蒜中碳水化合物主要有單糖、低聚糖和多聚糖,其中以果聚糖含量最高,占大蒜干質量的75%以上。
5.2.1 抗氧化
薤白多糖具有一定的體外抗氧化活性,韓秋菊等[104]證明薤白多糖抗氧化活性低于同濃度VC,但其對·OH的清除能力亦較強,IC50為1 519.7 μg/mL。張占軍等[105-106]提取出4 種薤白多糖均具有一定的體外自由基清除活性,可保護肝組織免受氧化性損傷,在測定濃度范圍內呈明顯的量效關系。Cheng Hao等[107]發現大蒜多糖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質量濃度為2.9 mg/mL的大蒜多糖對O2-·清除能力為50%,在6.3 mg/mL下對·OH清除能力達到45%,是潛在的抗氧化劑。
5.2.2 抗腫瘤
扈瑞平等[108]從沙蔥中分離的沙蔥多糖能有效改善腹腫瘤小鼠的生活狀況,抑制其腹水的形成,提高其存活率,并通過促進免疫器官的生長發育和小鼠免疫細胞分泌,發揮免疫調節功能。Zhang Zhanjun等[109]從薤白中分離純化出酸性薤白多糖AMP40S和中性薤白多糖AMP40N,兩種多糖對人胃癌細胞BGC-823生長有一定抑制作用。當兩種多糖質量濃度達到400 μg/mL時,對人胃癌細胞抑制率分別為85.84%和53.63%。
5.2.3 預防心血管疾病
許英偉[110]發現蕌頭多糖對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可通過催化糖苷鍵水解,使葡萄糖生成或吸收減慢,調整血糖水平。另外,來威[111]曾證明蔥屬植物中多糖類物質存在抗凝血成分,可降低因血小板聚集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含氮化合物是蔥屬植物活性物質中的另一組成部分,包括生物堿、胸苷、腺苷、核苷酸、酰胺、色氨酸、鳥苷及氨基酸等[15]。He Quan等[14]分析蕌頭與薤白中游離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發現,蕌頭中含有豐富的瓜氨酸,可通過轉化為NO疏松血管,抑制促炎癥細胞分子表達,防止血小板聚集,并可作為抗氧化劑,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蔥屬植物中富含磷元素外,也含有鈣、碘、硒、鐵、鍺等微量元素。其中硒元素具有清除體內自由基、增強細胞代謝活力和抗癌效果,體內血清硒的含量越高,腫瘤發病率越低。所以硒元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腫瘤活性[92]。
前列腺素是激素類化合物,植物中前列腺素A目前僅在洋蔥中分離得到。前列腺素A可通過擴張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從而降低血壓,預防血栓的形成[112]。
綜上所述,蔥屬植物活性物質有顯著的生理功能,其中,含硫化合物中SAC和大蒜辣素已被用于藥物和保健品原料,黃酮類化合物和甾體皂苷等其他活性物質也開始引起國內外研究學者和開發人員的關注。但由于蔥屬植物中活性物質復雜,不同植物中功能成分含量及其構效關系不明確,常規的提取技術難以保證其營養成分、藥用價值及保健作用得到充分的利用。為實現對蔥屬植物資源在農業、化學、醫藥等各領域推廣,今后在以下幾個方面應進一步探究:1)蔥屬植物中有效單體的作用機制、構效、提取及提純方法;2)不同活性物質在 人體中的分布,代謝及毒理情況;3)加強醫藥、食品的方劑研究,確定治療各種疾病的有效劑量;4)建立蔥屬植物加工產業鏈,在精深加工的基 礎上確定工藝流程的細節,避免有效成分的損失。蔥屬植物 活性物 質結合現代化學與藥理研究,對推進我國植物資源的利用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