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勁



走進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的海雀展覽館,面積1200平方米的展廳利用現代展陳技術,展示了曾經的海雀村生態環境惡劣、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饑寒交迫的歷史,同時,展館內通過實物、照片與真實事跡展現了海雀村30多年的發展變化。
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以培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為己任,堅持從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實踐需求出發,突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黨性教育和新發展理念教育,通過專題教育、現場參觀+微黨課、情景教學、影視教學、訪談教學、案例分析、體驗分享、學習研討等方式,使黨員干部深入錘煉黨性、全面提高黨性修養,讓文朝榮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山鄉蝶變:
從苦甲天下到全面小康
“海拔兩千三,收入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矬矬。”曾幾何時,地處烏蒙山偏遠角落的赫章縣河鎮鄉海雀村生態環境極度惡化,森林覆蓋率僅為5%,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黔西北的邊遠貧困典型。
如今,走進海雀村,這里松林似海、滿山蒼翠,干凈整潔的連戶路蜿蜒盤旋,青瓦白墻的漂亮民居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如詩的畫面引人入勝。
“住上小洋房,開起小汽車,走上致富路。”海雀村黨支部書記文正友說,從苦甲天下到林茂糧豐,海雀人告別了絕對貧困,將綠水青山變成了戰勝貧困、奔向小康的“金山銀山”。
海雀村發生的巨變離不開已逝老支書文朝榮。從1987年冬季開始,文朝榮帶領村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愚公移山、改變面貌,用了30多年的時間,在30多個荒山上種樹。
1995年,海雀村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稱號。文朝榮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從“山禿水枯”到“山青水綠”、從苦甲天下到全面小康的發展之路,徹底改變了海雀貧窮落后的面貌。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雀村著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探索出了“瞄靶子、梳辮子、結對子、理路子、想法子、找票子、甩膀子、強班子、湊份子、造冊子”的“十子法”,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民生事業、精神文明等建設,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2016年整體脫貧。
如今,海雀村林地面積達1.3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7.21%,荒山禿嶺變成了萬畝林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62萬元。“全村的林木價值超過8000萬元,人均經濟存量約10萬元。”文正友說,海雀村一直在探索,努力把萬畝林海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2017年,海雀試種矮化蘋果,憑借優良的品質和爽口的口感在當地“一炮而紅”。如今,每年的蘋果還未成熟,就已被各地的經銷商預訂了。“林海里還試種了17種中藥材。除了發展‘林下經濟,每年僅采摘松果,一些農戶就能收入5000元。”文正友說。
“沒想到我們海雀變化這么大,再也不戴貧困帽了。”村民王光德告訴記者,他在村里當護林員,子女在村里的基地務工,家里年收入超過10萬元。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近年來,海雀村精準發力,因地制宜探尋適合當地的產業。民族服飾加工、特色農作物種植等產業方興未艾,500畝蘋果基地、100個食用菌種植大棚、20萬羽蛋雞養殖場逐漸成型。
“2016年,海雀村已整體脫貧,告別了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文正友介紹,這些年,海雀村基礎設施大變樣,有了漂亮的現代化小學和標準的衛生室。
2019年,海雀村路燈增加到133盞,覆蓋全村所有公共道路;建成長7公里、寬7米的觀光大道;13戶村民完成民宿改建后入股村合作社,能夠提供50間星級酒店標準的房間,可接納95人住宿。
“2019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超萬元。”文正友說,養豬、養牛、種中藥材、開農家樂,村民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多。
黨性教育:
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我從一個農村孩子一步步走到今天,親身體驗了農村艱苦的生活。今天看到海雀村翻天覆地的變化,聆聽了文朝榮老支書的故事,讓我找到自身差距。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將以百倍信心、千倍努力,繼續弘揚好無私奉獻的精神,爭做新時代合格的黨員干部。”7月12日,在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參加主題黨日活動后,赫章縣委組織部干部萬興緒心潮澎湃地說。
學習文朝榮精神,凝聚決勝脫貧攻堅、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淬煉黨性,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海雀村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文朝榮老支書的故鄉,是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發祥地”。
幾十年來,文朝榮老支書不向困難低頭,不向貧困折腰,帶領群眾向荒山要綠地,推廣良種良法,把全村1.3萬畝荒山從風沙四起的“和尚坡”變成萬畝林海,把“苦甲天下”的少數民族貧困村帶上林茂糧豐的致富路。從黨支部書記崗位退下來后,他堅持義務巡山護林近20年。
文朝榮精神值得廣大黨員干部學思踐悟、身體力行,轉化為打贏攻堅戰、建設示范區的強大動力。
為激勵廣大干部淬煉黨性、滋養初心、奮發有為,赫章縣依托海雀村現有設施與資源,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點面結合,在各級各界的關心幫助下建立了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
目前,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完成了復原區、枯井、二月花、幸運樹、生命樹、發祥樹、紀念林、豐收林、巡山路、希望臺、風雨廊、生命泉、瞭望塔、守望臺、懷望臺等15個室外教學點建設,改造了文朝榮故居、文朝榮墓地、陳列館、政治生活館、多媒體教室、討論室和食堂(可容納100余名學員就餐)、15家民宿(可供123名學員住宿),目前正在改造2戶18個床位。
圍繞文朝榮老支書30多年帶領海雀人民把“苦甲天下”的窮村子帶上“林茂糧豐”的艱苦奮斗事跡,依托市委黨校、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等單位的師資力量,基地開發了《文朝榮工作方法及實踐》等10余門專題理論教學課程、《我的父親文朝榮》等4門訪談教學課程、《文朝榮》電影和話劇等影視教學課程、《黨旗下的誓言》《初心不改、奮勇前行》等微黨課、《初心鑄魂、使命筑夢》情景教學課程和15個室外教學點解說課程,形成了1-5天不等時長的特色理論與實踐課程,滿足各類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的需要。
教學在林間、吃住在農家、體驗在田野、群眾是教員、大家齊參與。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管理模式,通過黨性教育培訓的開展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讓老百姓在開辦民宿、銷售農產品、參與教學、基地務工等工作中增收致富,帶動海雀民宿經濟、土特產銷售、種養業和林下特色產業等發展。
走進海雀村村民羅招文家,記者看到他家房屋寬敞、環境溫馨舒適,明顯感受到他的喜悅之情。“老支書生前告訴我們,‘幸福不是天上來,要靠自己去創造,他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羅招文告訴記者,自己是海雀村公益性崗位人員,要學習老支書的奮斗精神,增強致富能力,在家干也能賺錢。羅招文參加了村里的培訓,已學會了餐飲和家政服務新技術,他家開設了培訓民宿,8個床位承接基地學員住宿,今年以來共接納學員入住55人次,可分紅近3000元。
統計數據顯示,自5月11日至10月30日,基地共培訓省委黨校第55期和第56期廳級干部進修班、貴州省組干學院全省深度貧困村和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縣村黨組織書記班、廣州市番禺區委組織部處級干部黨性教育培訓班、遵義市委黨校青干班、畢節市委黨校青干班等省內外51個班次,培訓學員2792人次;共接待全國政協、臺盟中央、新華社、省紀委省監委等43個單位520名領導、專家考察調研,實現培訓收入208.44萬元,民宿按股分紅19.38萬元,合作社收入10.42萬元,群眾基地務工收入12萬余元。
在文朝榮精神的引領下,海雀走上新的發展道路,依托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的建設和運行,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通過發展產業增加就業,帶動群眾增收,有效激發貧困戶發展致富的內生動力。
“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是畢節市唯一一家被納入省委組織部備案管理的5家省級黨性教育基地之一。”赫章縣委常委、縣委組織部部長馬吉表示,將力爭用3年時間把該基地辦成全國知名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機構,每年培訓黨員干部規模超過10萬人。(部分圖片由畢節海雀文朝榮黨性教育基地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