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良
中考失利后,我進入一所位于縣城的普通高中就讀。身邊的人對這所中學都不看好,一是因為學校的風氣差,學生打架斗毆的事件時有發生;二是學校的升學率不高,每年考上一本學校的也就那么幾個人;三是學校的環境差,硬件設施極其陳舊,校園周邊散落著菜市場、公園、網吧、KTV,曾有同學半開玩笑地和我說:“校外的網吧已經被我們學校的同學包場了。”
這種環境和我想象中的那種花園式的校園環境相距甚遠,我也曾想過退學,學隔壁的叔叔當個石匠,將來也好有門手藝混口飯吃。但是一想到我這么多年來辛苦求學的經歷,我又不甘心就這么輕易地放棄。
既然無法改變,那只能做好自己。課堂秩序很差,同學們的積極性不高,所以老師們慢慢地沒了激情,只是機械地講課。整個課堂的氣氛很壓抑,甚至有后排的男生聚在一起打撲克。為了打破這個僵局和更好地聽課,我向班主任申請把我調到前排的位置。我開始提前預習課本,以便隨時應對老師在課堂上的提問。由于我的踴躍發言,課堂的氛圍逐漸變得活躍起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積極響應,老師們也逐漸有了激情。
在課后,我喜歡找老師交流自己的想法,讓他們為我遇到的難題提解決建議。周末一有空我就坐公車去市里的雙百書店看輔導書和買練習題,回到家就給自己定計劃,并按時完成。記得當時每天晚上放學后,我都要再花兩個小時去做買來的練習題,整理出錯題,讓自己始終處于一種備戰狀態。
我清醒地意識到,要想考上好大學必須要進入全校前20名才能有比較大的勝算。于是,我開始聯系考入市一中的那些學霸同學,向他們借用高質量的筆記來復印、學習,并聯合班上的幾個學科達人組成了學習小組,大家取長補短,互相幫助。經過半年多的堅持,我們幾個小伙伴的成績像“開了掛”一樣,在每次月考的光榮榜上,我們的名字總能出現在全校前20名的席位上。
最終我以全校第6名的成績考入了南京的一所百年名校,小組的其他小伙伴也被同濟、北師大等名校錄取。如今,我們中有的人保研名校繼續深造,有的人畢業后從事著高薪的工作,相比于其他沒考上好大學的同學,我們算混得比較好的了。
高中三年的求學經歷,讓我明白了學習環境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雖然過程很艱辛,甚至有些痛苦,但最后的果實很甘甜。
2016年云南省高考理科狀元劉德斌曾這樣說道:“在不理想的環境下,個體是選擇被環境同化,還是選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這個問題將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并對自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適當的評價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新的動力并重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未來想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素質,掌握什么樣的技能和能力(例如社會實踐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等),需要獲取哪些資源來幫助自己發展。”
要想突破環境的限制,我們得先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