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小貼士
從業者:Era
從業年限:兩年
從業地點:浙江溫州
一句話感受:學生的成長是我最大的幸福
對口專業:教育學、漢語言文學、英語等
從業門檻:最好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有教師資格證
能力要求:要求入職者熟練掌握教學技巧,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抗壓的精神,為人正直積極
晉升路徑:教研組長、分校區校長
薪資水平:4K—7K(城市地域不同,待遇不同)
人們總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培訓機構教師也是教師中的一員,但我覺得我們更像是教育這項工程里面的建筑工人,不斷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雖然很苦很累,但是很充實。
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本科學習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后在市里一家連鎖培訓機構擔任一名初中語文老師。和學校大班式整齊劃一的教學對比,輔導機構的學生人數較少,更方便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們會采取更活潑生動的教學方式,以及更有針對性的提分手段。
比如,在備課的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把游戲《絕地求生》的照片加入講義來講解“人物描寫”專題,引導學生們觀察人物,描述游戲角色的外貌特征、行為動作等。學生們一看到游戲截圖就熱情高漲,紛紛舉手回答“頭戴八倍鏡”“一邊把控方向盤一邊探頭觀察前方道路”等,“腦洞”大開之后,我又引導他們思考人物描寫的好處,同學們的回答立刻就切中要害,教學效果極佳。
除了游戲,我還會引用時下熱門的電影、書籍作為小組討論的話題。將社會熱點植入課堂之中,既能營造活潑有趣的課堂氛圍,又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興趣、有想法、有參與感,從而有所收獲。但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不影響課堂進度,需要老師把握合適的度。
與家長溝通有多重要?
入職面試時,人事部門一定會提的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家長不配合教學工作,你怎么處理?”培訓機構的每一名教師都是“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是我們在工作中碰到的一大難點。
與學校的教師相比,培訓機構的教師因其“非編”這一屬性常得不到同等的尊重,多數家長的態度是“學校里學不好是學生的責任,花錢送來培訓機構還學不好則是培訓機構教師的責任”。比如,我曾遇到過見我長相年輕而要求更換教師的家長,也曾遇到過只完成校內作業而無視培訓機構作業的家長,孩子成績不提高怪我督促不到位等。有時候,孩子的成績達不到家長預期的分數,偏激的家長便會鬧到培訓機構尋求說法,這時我們就要緊急進行教務、教師、家長的“三方會談”。“三方會談”對新教師來說可謂是大場面,一旦說錯什么話就容易被家長揪著小尾巴不放。
應對這些問題的策略自然是盡職盡責,除此之外,還需要防患于未然。培訓機構會要求教師保留學生所有的卷面成績、課堂講義和作業,綜合分析授課情況等。在平時的溝通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反映最新情況,打好預防針,又要注意措辭,以一種家長容易接受的方式傳達信息。
這份工作其實有些“特殊”
我們有特殊的上班時間,也有特殊的忙碌時間。在培訓機構當教師,多數時候是下午開始上班,晚上九點多才下班,雖然我們避開了上下班人流高峰期,但也錯過一些雙休日的美好行程,如觀看話劇演出、和朋友聚餐等,因為雙休日和假期往往是我們的忙碌期。在這里,加班是常態。例如我們機構教學能力最強的高中教研組長肖老師,課程表排得滿滿當當,常常是從早上八點起在黑板前一站到底,堪稱年度勞模。
與學校在編教師不同,培訓機構教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因為往往從業一兩年內便觸碰到了成長空間的天花板,即使薪酬略高于在編教師,許多人依然不愿意長留。很多懷有教師理想的人仍是將培訓機構當作就業的跳板,直接導致了培訓機構人員流動頻繁。
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久的耐心和專心。于我個人而言,只要在崗一天,便會盡職盡責一天。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望著頭頂繁星漫天,看著川流不息的車流人群,我感受到的不是疲倦,而是每一天的授課圓滿結束后的充實感、愉悅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