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市政府每年要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自去年起,市人大常委會安排每年3月份聽取報告并審議。
3月18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人民政府關于本市2019年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2019環境保護“成績單”
3月18日上午,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壽子琪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會作報告。他表示,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2019年國家和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的生態環境保護年度目標任務已全面完成。全社會的環保投入為全市生產總值的2.8%。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環境就是民生,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針對人民群眾最為關心的空氣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問題,報告指出,2019年本市環境空氣中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優良率為84.7%,PM2.5年均濃度和AQI優良率均提前完成第七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共改造或關停中小鍋爐低氮燃燒3851臺,整治“散亂污”企業204家,推進實施鋼鐵、工業窯爐和揮發性有機物3個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專項方案,完成VOCs深化治理252家。
水方面,深化完善河(湖)長制,大力開展截污治污和綜合治理,完成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上海的2019年考核要求,全市水質考核斷面達標率為97.68%,城鎮污水處理率預計達到96.5%。為打好碧水保衛戰,2019年共完成1434個住宅小區和3365個市政、企事業混接點改造,完成9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市4.8萬條段河道中劣V類水體比例從2018年初的38.7%降至7.8%。
去年,上海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其成效也在報告中得到了體現。居民區的分類達標率從15%提高到90%。生活垃圾末端處理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干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達到2.485萬噸/日。新增危廢處置能力13.5萬噸/年,企業危廢處置難問題得到大幅緩解。
繼續向問題“叫板”
上海作為一個超大城市,人口高度集中,產業高度集聚,社會活動水平高,污染排放強度大,環境容量相對小。近年來,上海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雖然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效和進步,但與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和國際先進相比,生態環境質量還有不少差距,固體廢物環境基礎設施仍有突出短板,與全球城市定位和精細化管理要求相匹配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能力需進一步提升完善。
“報告要指出具體存在的薄弱環節,要指出完成下一步目標任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要指出目前的指標數據較其他頂級一線城市還存在的差距。”沙海林副主任連續提出三個“要”,體現了人大監督鮮明的問題導向。
同樣對問題緊追不放的還有李鳴委員。針對報告提到的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的成效,他認為還不夠。“要明確并向社會公開上海處置各類廢棄物的能力。尤其在危險廢物處置方面,要有量化標準,并加大其資源化利用的力度。”
何為危險廢物?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危險廢物是指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危險廢物鑒別標準和鑒別方法認定的具有危險特性的固體廢物。具體分為兩類:具有腐蝕性、毒性、易燃性、反應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種或者幾種危險特性的;不排除具有危險特性,可能對環境或者人體健康造成有害影響,需要按照危險廢物進行管理的,如醫療廢物、農藥廢物、木材防腐劑廢物等。
據了解,上海目前共有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單位35家,主要分布在奉賢、金山等工業較發達的地區,總核準經營規模約為每年50余萬噸。但與上海每年約130萬噸危險廢物產生量相比,目前總處置能力與市場需求還有較大缺口。
去年,生態環境部出臺了《關于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進一步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監管能力、利用處置能力和環境風險防范能力。意見指出,到2025年年底,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環境監管體系。其中,2020年年底前,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及“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率先實現。
高小玫副主任在審議時指出,市生態環境局要重視上海“無廢城市”建設,發揮職能部門應有的作用。
“市人大常委會也要適時推進危險廢物處置方面的立法修法工作,使得上海能夠建立起完整的各類垃圾處置法治保障體系。”李鳴委員建議。
建成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不能一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邊生態環境質量仍然很差,這樣人民不會認可,也經不起歷史檢驗。不管有多么艱難,都不可猶豫、不能退縮,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在分組審議中,針對今后如何將上海建成令人向往的生態之城,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各抒己見、討論熱烈。
趙衛星秘書長、于廣輝委員認為,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十分重要。要積極探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平衡、相一致的城市治理方式,通過統籌規劃、提高技術水平來降低成本。
“上海目前正在建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環保科技創新是上海的優勢。”王曉東委員建議,要加大在環保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積極謀劃“十四五”也是市生態環境局的工作要點之一。為此,閻祖強委員建議,在“十四五”規劃編制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層面,市發改委、市綠化市容局和市生態環境局三個部門要提早溝通,理清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的覆蓋范圍和重點內容。
“水是衡量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上海在解決河道黑臭問題后,今年將解決劣V類的問題。”魏東委員認為,在“十四五”期間,要更關注提升水質水平。“當上海實現生態環境大好轉以后,要采取更加明晰的舉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