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雄久

1990年底,浦東開發開放剛起步,我時任中國電力報上海記者站站長,后被國家電力部委派到浦東新區負責聯系和籌建電力系統,并參與了浦東開發的窗口項目——中電大廈。奉命“下海造大樓”,我很榮幸地成為了浦東開發的第一批參與者和見證者。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到來之際,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大家分享幾個“老開發”的故事。
敢于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鮮明特色和最大動力。浦東開發初期,困難重重,其中缺電也是極大難題。當初深圳開發曾因缺乏電力規劃,導致一星期“停三開四”的用電瓶頸。浦東開發怎樣少走彎路,做到電力先行呢?幸好在籌建浦東中電大廈的過程中,原國家電力部部長史大幀多次到浦東調研,參加“電與浦東開發”新聞發布會,并和上海市領導共商“電與浦東”的合作大計。他們一致認為,如按常規造電廠,程序復雜,時間拖沓,遠水救不了近火。應從浦東實際出發,打破常規,加快輸變電站建設。為此,史部長還在“電與浦東開發”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把浦東作為全國電力改革試驗田,國家電網要做到全國保華東,華東保上海,上海保浦東”。正因為解放思想和改革創新,浦東電力發展才走上高速路,進而確保浦東經濟發展始終有后勁。
浦東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干部上門服務的作風是省部樓宇投資參與浦東開發最好的軟環境。浦東開發初期的樓宇建設,除上海本地投資以外,還有外來投資,外來投資的主力軍是全國各省市和中央部委,人稱“省部樓”。中電大廈就是其中之一,我是首任董事長兼總經理。中電大廈于1991年成立公司,1992年立項,1993年7月奠基開工,1995年4月竣工,前后僅用了21個月,創造了浦東速度的典范,并被浦東新區政府評為“001號省部樓”。其重要原因是浦東干部和市民用海納百川的胸懷,千方百計為外來投資者所創造的良好的投資環境。如中電大廈即將竣工前,大廈門前的嶗山西路因歷史原因,還有不少外來住戶臨時占用馬路,如不辟通此路,中電大廈和周邊市民就無法與張楊路直接連接,出門非常困難。好在浦東新區政府急企業所急,時任區長胡煒親自帶隊上門現場調研服務,并及時召開現場辦公會,果斷決定把辟通嶗山西路作為張楊路的配套工程,不用另外立項,這樣既節約程序,又為中電大廈和周邊廣大市民的交通出行提供了方便。而浦東類似于這樣海納百川、上門服務的例子舉不勝舉。
浦東開發開放,不光要抓大樓建設和經濟指標,更要抓雙文明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特別是企業也要有社會責任。這里再講個“騰籠換鳥”的故事。浦東濰坊街道原有一家停工停產瀕臨倒閉的集體工廠,廠里100多位老職工的工資、醫療費發放都很困難,于是將5000多平方米的廠房租給了100多戶人家賺取租金,結果租金不多,麻煩不少。諸如食品衛生、群租、消防治安等都有一系列問題,成為臟亂差的“城中村”,周圍居民深受其害。當時街道領導希望我能幫助解決這個老大難問題。通過實地調查了解,我發現這個骨頭很難啃,但想到企業社會責任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還是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在浦東新區有關職能部門和街道支持下,采用“騰籠換鳥”租賃經營的方式,將危舊廠房改造成連體別墅式的三星級南泉大酒店,被濰坊街道社區居民群眾交口稱贊為“有利于美化一條居民街區、有利于救活一個老廠,有利于一批下崗再就業、有利于新增一個迎世博接待點、有利于增長經濟和稅收增長點”的“五得利工程”。2011年以后,這個酒店又成為浦東老開發文化交流中心揭牌和活動的場所,浦東新區管委會的首任負責人趙啟正每年都到此為濰坊社區市民舉辦簽名贈書活動。
作為浦東人大代表的“老開發”,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多為選民做實事。從當初捐贈380萬元贊助辟通嶗山西路,到后來捐助10萬元和新民晚報浦東記者站聯合發起“迎接APEC、美化一條街”活動,從幫助濰坊社區提供上百個下崗再就業崗位,到為街道社區外來民工回鄉送年貨買車票……20多年,我和我所在的單位共計為社會公益事業捐贈各類善款600多萬元,多次被評為浦東新區文明單位和敬老模范單位。我也連續五屆當選浦東新區人大代表,多次被評為人大代表履職積極分子。今后,我更要時刻牢記,人大代表人民選,人大代表為人民,而且要熱心、真心、用心加恒心地為人民服務。 (作者系浦東新區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