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省界道口防疫檢查撤銷了,但入境來滬人員核酸檢測100%全覆蓋了;景區劇場要預約限流,那就破天荒來一次“云上市民文化節”;要在5年后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的城市,必須一手抓硬件建設一手抓人才培養……既要解決眼前的迫切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布局未來,持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場“大考”。
解封但不松懈
自3月24日零時起,本市疫情防控一級響應等級調整為二級響應后,為保證省際、市內交通“安全、高效、有序”運轉,本市交通運行管理措施也作了相應調整,撤銷了省界道口的防疫檢查;取消市內包車、市內通勤班車、毗鄰省際通勤包車及返滬員工省際包車不超過50%實載率要求;市內公共交通有序恢復。
省際、市內交通雖然“解封”了,但“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策略必須堅持。自3月25日零時起,虹橋機場暫停所有國際、港澳臺的進出港航班業務,并將虹橋機場此前所有國際、港澳臺航班轉場至浦東機場運營,保留虹橋機場國際、港澳臺航班備降功能。本市各相關部門及海關、邊檢、機場、航空公司等單位研究落實保障方案和操作流程,保障航班轉場工作有序順暢。
“在對所有來自或途經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入境來滬人員實行100%隔離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強口岸防控,除集中隔離人員外,本市還對所有來自非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入境來滬人員實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表示。
4月8日晚,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印發《新冠病毒無癥狀感染者管理規范》,明確無癥狀感染者具有傳染性,存在著傳播風險,要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無癥狀感染者,應當于2小時內進行網絡直報。而本市已從4月1日起,每天公布無癥狀感染者的情況。
“對核酸檢測呈陽性但無明顯癥狀人員,本市一直嚴格按照確診病例的管控措施,集中隔離排查和治療。”市衛生健康委發言人鄭錦表示,針對無癥狀感染者,本市及時用120專用救護車轉運至指定發熱門診隔離排查和治療;明確診斷后,立即送至定點醫療機構集中隔離治療,按照國家診療方案和本市專家共識,予以抗病毒等治療;無癥狀感染者出院必須符合確診病例的出院標準,即連續兩次核酸檢測呈陰性;出院后進行14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并在出院后第2周和第4周由定點醫院進行隨訪、復診。
此外,本市還將加強篩查,繼續做好無癥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的追蹤,強化對所有入境來滬人員的100%核酸檢測和高風險人員的抽樣篩查,加強對重點人群、重點場所的監測。
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還有四項防控措施需要進一步強化:發揮發熱門診對重點人群的監測預警作用,全市117個發熱門診和182個社區發熱哨點診室要成為社區發熱篩查的網底;加大各級醫療機構的篩查力度,對可疑癥狀就診患者嚴格做好流行病學調查,一經發現有相關旅居史、接觸史的人員,一律進行新冠病毒檢測;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根據復工復產需要對來自部分地區新到崗(返崗)員工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在做好健康碼互認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全市疫情防控的各項工作,確保健康碼的有效性和持碼通行的便利性。
4月9日凌晨,市衛生健康委公布了各區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信息一覽表。有需要的企事業單位可按照自愿自費的原則,通過預約,由各區衛健委指定醫療機構負責新冠病毒采樣并委托具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核酸檢測。
有危更要尋機
“危”和“機”是一對孿生兄弟,總是相伴而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不少傳統制造業、服務業受到較大沖擊,而在線經濟、到家經濟、非接觸經濟則展現出廣闊發展前景。
3月30日,市政府常務會議上,一個備受業界關注的政策文件《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原則上獲得通過。方案明確了4個“100+”行動目標,將聚焦無人工廠、工業互聯網、遠程辦公、在線金融、在線文娛、在線展覽展示、生鮮電商零售、“無接觸”配送、新型移動出行、在線教育、在線研發設計、在線醫療等12個重點發展領域,開展全方位布局,打造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方案提出,到2022年末,將本市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本市將探索適用于新業態新模式的監管措施,最大程度放寬新業態、新模式的市場準入,減少政府對在線新經濟創新活動的管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探索擴大“免罰清單”等容錯監管方式。
市文化旅游局已經開始“云上”行動了!3月13日,市文化旅游局在網上啟動“五心景區”推介工作,已指導春秋、上航假期、錦江等旅行社推出了市郊游、親子游等200余條短線游產品;3月24日,通過“屏對屏” “云簽約”,首輪10個國家11個國際演出項目落戶第二十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而3月28日,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節首次在“云上”啟動,以“文化上海云”為主平臺,由全市16個區、各級各類文化場館、專業文藝院團等主體共同參與,涉及上千個上海優質公共文化資源。“文化上海云”將推出四大項目:一系列市級賽事啟動、一大批美育資源推送、一集市文旅產品銷售、一菜單線下活動導引;三大版塊:“享藝不停-12小時大放送”“云游云購—文旅消費熱起來” “漫賞春天-場館景區現場玩”;八個頻道:“域精彩” “云賽場” “云劇場” “云展廳” “云講堂” “大美育” “長三角” “云集市”。市民“宅”在家就能“云上”看好戲、聽好課、觀大展、逛集市、賞春光。
與此同時,市文化旅游局在3月28日還首推第一個全民賽事“健康達人在線闖關賽”,科普健康常識,提升市民健康素養;并牽手上海美食節,打造“賢人廚房”,倡導大家吃得健康,安全愉悅。
疫情期間,數字文化服務需求呈井噴式增長,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整體提檔升級。今年市民文化節將吸引更多社會主體加入,特別是與喜馬拉雅、阿基米德、抖音等互聯網企業加強合作,做大做強“云上市民文化節”。
一流防控急需“軟硬兼施”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當天下午,本市以電視電話會議形式召開有1800余人參加的全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宣布出臺《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將通過四方面20項任務建設,率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超大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路,力爭在2025年,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若干意見》是根據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訂的重要文件。《若干意見》強調,要堅持依法防控、系統治理,預防為主、平戰結合,統一指揮、聯防聯控,科技引領、精準施策,到2025年,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公共衛生應急防控能力是整個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應急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本市未來有怎樣的改進和考慮呢?“硬件建設主要是兩個部分”,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表示,在疾控硬件建設方面,本市未來要對各級疾控中心加強建設,加強市、區兩級疾控中心人員、設備配置,實驗室能力建設以及檢測檢驗平臺設置等;在救治能力方面,除了加強定點醫院建設以外,將進一步加強各級綜合醫院的傳染科或者感染科的建設、病房和發熱門診的設置等。
光有硬件還不行,還要有軟件。軟件中“人”就是關鍵。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看來,下一步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利用本市優質衛生和教育資源,培養既有臨床技能又有公共衛生視野的醫防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培養更多有學科融合的人才,醫工、醫理、醫文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適應全領域、具備多種崗位勝任力的公共衛生精英。
戰勝疫情的核心還是科技。科技賦能疫情防控,關鍵在于平時的布局和儲備。“未來本市將擇優布局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科技人才計劃優先支持公共衛生領域的科研人員,加快公共衛生領域科技成果轉化。”鄔驚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