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歡

基層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場社區“阻擊戰”。社區工作者在防疫工作的第一線,他們做著對返滬人員進行排查、信息報送、宣傳教育、困難幫扶等各項工作,他們是社區的“守門人”,也是筑牢社區防疫的最后一道關卡。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發生后,社區作為城市中的組成單位,成為打贏抗疫戰的關鍵。社區守護好了,整個城市才更安全。全市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后,社區工作者要落實大量的居民排查和回滬人員信息登記工作:小到預約購買發送口罩、給困難家庭配送和代購生活物資、小區入口測體溫、登記信息等,大到上下傳達情況、核查重點區域人員、為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給社區公共場所日常消殺等工作,工作量成倍上漲。把好人員關的任務艱巨,管好社區人的責任重大,守好小區門責無旁貸,樁樁件件都馬虎不得。
所以要關心關愛社區工作者,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控的一道關鍵防線,要推動防控資源和力量下沉,守牢社區這道防線。近日,中央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全面落實疫情防控一線城鄉社區工作者關心關愛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加強激勵保障、安全保護和人文關懷等八條措施。在疫情面前,社區工作者們都是每天奮戰在一線的“戰士”,雖然他們外表不是“全副武裝”,但有著“全副武裝”的精神和內心。
在全國醫務人員都在支援武漢、投身一線工作的時候,在全國人民宅在家里不給國家添亂的時候,他們是城市里最美的“逆行者”,各小區門口都有他們的身影,身穿志愿者馬甲,佩帶志愿者袖章,左手記錄本、右手額溫槍是“標配”。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衛士”“英雄”,那些奮戰在最前線的醫生、護士和社區工作者,主力都是“80后”“90后”和“00后”。在此次疫情中,共有53位社區工作者在防控崗位上殉職,他們都是英雄,應該受到追授和褒獎。這項看似平凡的工作,卻在特殊時期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何關心好、保護好奮斗在社區一線的社區工作者,讓這些“逆行者”更有保障,更好地投入防疫工作中,需要各級部門多關心,但更重要的是,應有相應政策扶持,才能保障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和個人安全。
社區工作者們在防疫中奮戰的身影感染了許多社區居民,他們了解了何為社區工作,他們知道了社區工作的不易。社區里的黨員和居民自發參與到社區志愿者行列中,有的是夫妻檔,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上班族。他們有的結對獨居老人、純老家庭,為老人買菜配藥;有的在小區大門口執勤,為進小區居民測量體溫做登記;有的在下班后參加執勤工作;有的關心同樓年紀大的居民,出門采買會幫老人家帶點生活用品;有的積極向居委會反映小區回滬人員情況等等,有了志愿者的加入,小區內的“人情味”更濃了。
社區工作在當今社會中越來越有舉足輕重的位置,但是,社區工作者缺口還很大,應該要有更多的年輕人參與社區工作,讓更多人了解社區工作,從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一起加入其中,充實基層軟實力。應該給予社區更多資源,同時讓社區工作者有更多的展示平臺,例如打通多渠道,通過主流媒體宣傳先進人物和事跡,用紀錄片的形式說說社區的故事等。另外,應該讓各類獎項有更多名額傾向社區的優秀工作人員,如,“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獎章”等。
防疫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把好防疫最后一道關口就在基層、在社區,只有社區工作者和廣大居民齊心協力,心往一處用,勁往一處使,才能守好自家門,共克疫情。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虹口區歐陽路街道紫荊居民區黨總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