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老師
面對未知的事物,孩子總是充滿好奇,總想伸手去一探究竟,很多時候會無視父母口中的“不可以”。怎么傳達“不可以”的信息,孩子才會聽呢?
閨蜜的孩子東東剛學會自己吃飯,有一次,東東不小心把飯粒掛在了臉上,被多番提醒依然一臉茫然,把閨蜜一家逗得哈哈大笑。后來,東東每次吃飯時都喜歡往臉上掛飯粒,還故意展示給閨蜜看。一開始,閨蜜一家還會樂一樂,慢慢地,他們也覺得不好玩了,于是訓斥東東,說:“糧食不是用來玩的,好好吃飯。”
被說一兩次,東東有所收斂,但偶爾還是會犯。閨蜜向我吐槽時,也只是把東東的這一行為說成是調皮搗蛋。孩子無視我們的“不可以”,真的只是調皮搗蛋嗎?
一次跟閨蜜約飯,東東再次表演了他的“掛飯?!?。閨蜜邊說:“哎呀別鬧,你看阿姨都笑你了……”邊拿紙巾去擦東東臉上的飯粒,東東完全無視閨蜜的責罵,反而沖著我直樂。
乍一看,東東似乎的確是在搗蛋。但我回想了一下,卻想到了一些不易察覺的細節:一開始,東東說要吃這吃那,閨蜜夾給他,后來閨蜜只顧著聊天,基本沒怎么搭理東東了,恰巧在這時,東東便表演起了“掛飯?!?。
與其說東東是在搗蛋,不如說是用他的方式,想把媽媽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的確讓人頭疼,但經常對孩子說“不可以”,也可能引發一種危害更大的反作用力。
2019年11月,順德一出租房發生了火災。而火災的起因,則是租戶7歲的女兒小婷在玩火時不小心點燃了蚊帳。小婷玩火肯定是背著家長玩的,是家長疏于管教嗎?不,可能家長每一次阻止她玩火時,她表面的答應是為了應付家長,但內心的好奇依然沒得到滿足。
直接跟孩子說“不可以”,其實孩子并不知道這句“不可以”背后的真正含義。 無知者無畏,這種“不可以”帶來的反作用力,可能會給孩子造成更大危害。
跟孩子說“不可以”,其實是一門學問。想說不可以,不如試試這樣做:
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四五歲的小男孩坐地鐵,突然小男孩用手扯著媽媽的背包,嚷著要吃零食。這位媽媽并沒有大聲訓斥,而是一邊假裝從包里拿零食,一邊跟小男孩說:“媽媽出個問題考考你,地鐵上本來有一只小羊,這時候又上去一只大灰狼,最后地鐵上還剩下哪個小動物?”
小男孩的注意力一下子便被轉移了,立馬回答:“就剩大灰狼了,因為小羊被大灰狼吃了?!闭f完,小男孩并沒有忘記拿走媽媽手中的零食。 媽媽笑著摸了摸小男孩的頭,說:“不對哦,小羊跟大灰狼都在地鐵上,因為地鐵上不讓吃東西?!?/p>
小男孩準備撕開零食包裝的動作一下子便停住了,不好意思地抬眼看著媽媽。這位媽媽又趁機說:“地鐵上不能吃東西哦,你可以先拿著,待會咱們下了地鐵再吃?!毙∧泻⒐郧傻攸c點頭,手中拿著零食,果真下地鐵前都沒有打開。
有時候,不妨換一種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這種“不可以”。
有個兩三歲的孩子準備彎腰去撿地上的垃圾,旁邊的媽媽并沒有立即阻止,而是說:“寶寶把垃圾放到垃圾桶里?!痹趮寢尩囊龑拢⒆右徊揭徊降剡~著還有點不穩的步伐,“鄭重”地把手中的垃圾扔進了垃圾桶。
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稱贊,孩子亂撿垃圾,是不好的,這時候媽媽引導孩子扔掉垃圾,遠比氣沖沖走上去打掉孩子手里的垃圾要好。
6歲開始,孩子便開始明白不好的行為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例如他們會明白,不好好聽課,考試就有可能考得不好,就會被爸媽責罵。想到這種結果,他們便開始學會鞭策自己好好聽課。
這是孩子用預估結果去思考、判斷自己行為的表現,而這種表現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必經階段。但是,用結果去干預當前行為這種方式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孩子需要有預估結果的能力。有些行為帶來的后果是很嚴重的,是孩子沒有料及到的,這就需要家長去科普、指導。
孩子一步步成長的過程中,背后的父母其實也在一點點成長。愿我們緊跟孩子成長的步伐,陪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