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峰 董穎波

文化的三個層次
中外學者給出的文化的定義,林林總總大概有數百種之多。但我們在一般的表達中講到文化的時候,多是在三個層次上使用它。一是在器物層次,二是在制度層次,三是在思想層次。這三個層次相互關聯,并非孤立。讓我們舉例來說明。
眾所周知,在我們這塊古老的土地上,隨著近代以來考古的興起,考古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地下發掘工作,發現了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諸多遺跡。按照他們使用的鍋碗瓢盆、瓶瓶罐罐,以及制作這些器物的工具與技術,考古學家對他們進行歸類,于是有了紅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各種史前文化的名稱。在這些文化所發生的時代,文字還沒有產生,大約也沒有后世所謂的典章制度,也應該不存在對宇宙人生的系統的思想。但我們依舊稱這些遺存為“文化”。在這里,我們使用的即是文化的第一個層次的意義——因器物而名之曰“文化”。
還是考古發現,漸漸地,墓葬有了大小等規格上的區分,陪葬的物品的質地、種類、多寡也變得有規律可循。于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判斷,原始社會人人平等的那種質樸的人際關系漸漸被尊卑貴賤的階級關系所取代,并且幸運的是,以中國為例,有了文字,進而有了以文字記載的歷史,且地下的考古發現又印證了文字記載的真實不虛。專家們由此確認,墓葬及其隨葬品的規格后面反映的是一個等級分明的制度。比如,考古學家在一處墓葬發現墓主的陪葬品有九鼎八簋 ,便可以據此判斷墓主的身份是周天子。如果陪葬品有七鼎六簋,便可以判斷是諸侯墓等等。這些隨葬品(器物)的背后,反映的正是當時的禮制。而這一禮制的背后,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思想。
還可以再舉一個近代的例子。鴉片戰爭前后,林則徐、魏源等知識分子受到西方器物文明的沖擊,意識到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林則徐也成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二十年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將林則徐、魏源的思想轉化為洋務運動的實踐,他們在器物層次學習西方,不遺余力,凡34年。但他們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也不能夠也沒有條件將器物背后的制度,以及制度背后的思想作為他們學習的目標。于是有洋務運動的失敗和維新運動的興起,于是又有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有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因此,作為一般性的結論,可以說器物的背后有制度,制度的背后有思想?;蛘邠Q句話說,制度是某一思想的固化,器物是制度的產出;思想是文化的最高層次,器物是文化的最淺表層次。這是文化的從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的三個層次。
中國傳統文化與評價其優秀與否的標準
明確了文化的三個層次后,再來討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時候,便可以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乃是祖宗留下來的上述三個層次的所有東西。我們在博物館等場合看到的那些豐富的歷史遺存,乃是屬于文化的最淺表的器物層次;中國傳統的典章制度,也包括風俗習慣,它們屬于文化的制度層次;而儒釋道等諸子百家,則屬于文化的思想層次?;騿栐娫~歌賦明清小說書法繪畫雕塑戲劇等文學藝術又屬于文化的哪個層次?它們應該包含在思想文化層次這個范疇里面。在中國古代,約略沒有不反映思想的文學藝術,所謂“文以載道”才是文學的正統,而“助人倫,成教化”乃是所有藝術門類的共同歸宿。
毫無疑問,祖宗留下來的上述三個層次的文化,在每一個層次上都有好有壞,是精華與糟粕并存。也因此,當我們提到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的時候,我們事實上應該區分為對以上三個層次的文化的態度。
某物“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事實判斷;而其好壞,優秀與否,精華還是糟粕,是價值判斷。我們據以裁決文化的好壞、優秀與否、精華還是糟粕的標準,也只能是現代價值。而構成今日文明社會核心價值的是自由、平等、民主。
1.關于自由。自由不是散漫的同義詞,也不是不受限制。它的對立面是奴役。作為個人權利的自由的三大領域是思想意識活動領域、經濟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在上述領域個人應當享有如下的公權力必須保障而不可侵犯的自由權利:(1)人身自由, 包括人身行動自由、安全自由、居住遷徙自由、住所安全自由等;(2)精神活動自由,包括言論自由、信仰自由、著作和講學自由等;(3)選擇職業自由、團體生活自由(包括秘密通信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等)。這是時至今日自由的基本含義。
2.關于平等??梢园哑降群唵卫斫獬刹槐徊町惖膶Υ?,它的對立面是特權。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由的,并且享有的這種自由應該是平等的。但從平等的概念出發一定得不出平等的結果這樣一種事實,使得政治學所討論的平等概念從哲學上的信念轉向資源的分配原則。而根據分配的對象不同,平等大致有了以下四種形式:
(1)根本平等:是哲學信念上的平等,堅信人生而平等,強調人類的生命是等值的。(2)形式平等: 指社會成員在權利和資格方面的正式身份的平等,如法律面前的平等和政治參與的平等。(3)機會平等:指每個人起點相同, 機會均等。(4)結果平等:指收益的平均分配。
前三種形式的平等,關涉的是人的基本權利。否認它們,則前述屬于個人權利的自由即無法想象。因此,這三種形式的平等,同樣是公權力所必須保障的。而第四種結果平等,指涉的是非基本權利的分配,可根據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和多少來進行,而這種貢獻的大小和多少的計量,不可能有絕對的標準。在這里,無論是自由主義者還是馬克思主義者,以及他們內部的論戰決然不是要不要平等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平等的問題。
3.關于民主。民主是實現自由和平等的前提條件和必要手段。就民主對于現代社會的作用來說,它是功能性的,是構成現代社會有機體的組成部分。它第一要回答的是公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第二是公權力合法行使和制約問題。
以上所述,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基本含義?,F代社會之所以叫文明社會,即在于現代社會普遍認同(1)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他在本質上是自由、平等的;(2)社會及他人必須承認個人的這種自由、平等的權利。(3)自由、平等的這種權利,必須得到民主制度的切實保障。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作為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對于上述產生并發展于西方文明的上述價值并不排斥。與西方主流意識形態的區別僅僅在于,馬克思主義認為在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下,既不可能真正實現上述的自由,也不可能獲得上述的平等。馬克思主義不遺余力批評的是西方國家的民主、平等與自由的虛假性,卻從未批評過這些價值本身。自由、平等、民主,乃是我們自建黨以來一直高舉、必須高舉的旗幟。
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以現代文明的這三個核心價值去審視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說,所有與這三個價值相契相合或在同一發展方向上的,就是優秀的,應該發揚、振興的?,F代文明之所以叫現代文明,其核心意涵即在于它所有的器物、制度和思想維護的就是以平等、自由和民主為核心的現代價值及價值體系。各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的歷程也許會有所不同,但其現代指向卻絕無二致。請注意,平等的對立面不是差異,是特權;自由的對立面不是紀律,是奴役;民主的對立面不是集中,是專制。在今天世界范圍內,已經沒有哪一個國家公開反對上述現代價值,或者把與它們相對立的價值當做自己的追求目標。
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在器物層面,大者如長城故宮頤和園,小者如秦磚漢瓦宋官窯,已經成為文物;對于文物,是一個如何保存和利用的問題。在制度層面,從圍繞皇帝運轉的三省六部制、兵制、禮制、稅賦制度以及最負盛名的科舉制度,到民間傳統的諸如纏足、長子繼承、婚姻制度等,也早已成為歷史陳跡。唯有思想層面,尚有深入發掘、梳理、提煉、升華并大力弘揚的空間。大浪淘沙,可以沉淀下來的,即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最主要的本土支撐,也一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吳克峰,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董穎波,瑚璉簠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職員/責編 劉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