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格


一個學者要研究中國歷史,了解中國的農村是不可或缺地。中國社會最大的組成群體就是農民,如果沒有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中華幾千年的文化歷史是難以延續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農業大國,人民與農村、土地緊密地相連,農村孕育了無數的中國人。
但是,極少有人愿意深入中國農村,去真正地關注和了解整個農村的鄉土風情、人文理論知識,因為這不僅需要花費巨大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有所成就。在大多數人選擇退卻之時,費孝通卻毅然站出來,花費數十年時間去農村進行實地考察,總結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各種模式,伏案而作,著成《鄉土中國》傳世。文章介紹了中國社會中的文化傳統、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方面,這些都離不開農村這片土地。鄉土社會無疑是中國的傳統社會,從古至今ー直在中國占據主流地位。
一、由穩定性向流動性轉變
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炎黃子孫,他們的發展源頭都離不開這兩條河:長江和黃河。人們依河而居、依河而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緊緊依靠著河流繁衍生息。他們一代、兩代甚至幾十代都生活在同一個地方。正如費孝通所言:“直接靠農業來某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的確,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是親密無間的,土地就像他們所養育的孩子。我們的民族確實和泥土分不開,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但也會受到土地的束縛。中國鄉村人口并非ー直都是固定的,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一塊土地上已經承擔不了了,因此其中一部分人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尋找新的賴以生存的土地。這只是其中一種原因,而另一種原因是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土地中脫離出來,去尋找新的生存之路。從原來的土地由數十人管理到現在的幾人管理。雖然現代人口確實流動比較頻繁,但是在傳統文化中的那種葉落歸根的思想卻不曾減少,仍然有些人向往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觀念。
二、權力結構的分類
費孝通將權力的性質分為四類: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和時勢權力。
在《無為政治》這一章中,首先講了兩種權力,一個是在社會沖突中發生的,一個是在社會合作中發生的。橫暴權力的產生基礎是經濟利益的誘惑;同意權力存在的基礎是社會分工合作。在鄉土社會中,自然經濟的運行使人們很少有交換的需要,所以社會分工合作很有限,同意權力運行不起來;另外,產生的量也有限,無法完全滿足農民的生活需要。因此,鄉土社會里的權力結構,雖然名義上是“專制”“獨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續的末代皇帝之外,從人民的實際生活上看,其實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多數歷史時期,鄉土自治是鄉士社會治理的真實面貌。在《長老統治》這一章,費孝通又引入了第三種權力——長老權力,它是發生在社會交替過程中的,也可以叫作“爸爸權力”。鄉土社會中的人的行為通常是由傳統社會支配,很少有政治,只有教化的社會。政治活動單純為“為政不在多言”“無為而治”。而在這種情況下總要有一個制定規則的人物,來實施教化,長老政治便由此出現。最后一種權力是時勢權力。鄉土社會大體上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同時也發生了社會變遷,當舊有結構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時,這時就會出現一個組織者支配群眾,稱之為“文化英雄”。這類人擁有的權力稱之為“時勢權力”。
三、禮法并行的鄉土社會
通常有“人治”和“法治”的相對,西洋社會常常以“法治”著稱,而中國古代以“人治”著稱,這樣的表述其實是不太準確的。在鄉土社會中,皇帝不像外界所認為的那樣隨心所欲,不用受到任何約束。實際上,即使是處于高位之上的皇帝也要受到禮數的限制,早期的鄉土中國是一個“禮治”的社會。
禮治社會并不是文質彬彬、和平相處的社會,更多的是一種教化和規范的社會。在《男女有別》中認為,鄉土社會男女之間的感情是亞普羅式的,他們的關系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之間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懂得男女有別,這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是在禮教的統治下形成的男女關系,它不允許男女之間有過度親密的行為,這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社會,“禮治”在規范男女關系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鄉土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禮治的社會,同時也蘊藏著法治的雛形。中國古代曾有一種職業叫“訟師”,就相當于今天的律師。雖然在鄉土社會中,有一套禮作支撐,但它始終是種教化,總有脫離教化之外的人,這時就需要官府發揮其作用。盡管打官司是一種不得已的情況,但是它還是反映出了鄉土社會中“法治”的雛形。
關于《鄉土中國》的看法和思考遠遠不止于此,費孝通的這十幾篇論文很好地分析了當前鄉土社會下中國社會的現狀,從家庭、社會結構、禮治、道德等方面詳細地為我們介紹了鄉土中國。因此,如果說要對中國社會進行研究,必不可少地需要查閱和研讀費孝通的《鄉土中國》。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從鄉土中汲取營養,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