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唐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第一分院 重慶 400010)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急腹癥之一,膽道疾病、酒精、高脂血癥是最常見的三大病因[1]。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是指由高脂血癥引起的胰腺炎,其發生與血清甘油三酯值密切相關,目前發病率已達到1.3%~3.8%[2],并且有進一步上升趨勢。急性胰腺炎的常規生化診斷標準為血清脂肪酶和或血清淀粉酶>正常上限3倍,但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高脂血癥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陽性率僅為50%[3],血清脂肪酶的陽性率和診斷靈敏度顯著高于血清淀粉酶[4],提示血清脂肪酶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診斷價值更高。本文目的是評估血清脂肪酶在高脂血癥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選擇于2018年12月-2019年3月收治的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29例,膽源性胰腺炎患者38例。
1.2.1 診斷標準 根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胰腺疾病學組《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3年,上海)》[5]標準:臨床上符合以下3項特征中的2項,即可診斷為急性胰腺炎。(1)與急性胰腺炎符合的腹痛(急性、突發、持續、劇烈的上腹部疼痛,常向背部放射)。(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活性至少>3倍正常上限值。(3)增強CT/MRI或腹部超聲呈急性胰腺炎影像學改變,并參照該指南對胰腺炎嚴重診斷進行分級(輕度和重度)。高脂血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滿足上述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6],血清甘油三酯>11.3mmol/L或血清甘油三酯在5.6~11.3mmol/L,血清呈乳糜狀,排除其他病因存在,根據既往病史及甘油三酯的動態結果加以判斷;膽源性胰腺炎診斷標準:滿足急性胰腺炎的診斷標準,除外高脂血癥,腹部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發現膽囊結石或膽道結石者。
1.2.2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感染者,患其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重型暴發性急性胰腺炎者,其他原因引起急性上腹痛者,腹痛出現至入院時間>4天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膽源性胰腺炎患者年齡顯著高于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P<0.0001);兩組在性別、胰腺炎嚴重程度分級上均無顯著差異。其中,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TC、TG水平顯著高于膽源性胰腺炎患者(P<0.0001);而膽源性胰腺炎組血清脂肪酶、淀粉酶、PCT、CA-199顯著高于高脂血癥性胰腺炎組,見表。

表 兩組胰腺炎患者基本情況及臨床生化資料(入院第一天)
血清脂肪酶陽性率在兩組胰腺炎患者間無顯著差異(62.1%vs.71.1%,P=0.438);高脂血癥性胰腺炎組血清淀粉酶陽性率顯著低于膽源性胰腺炎(20.7%vs.57.9%,P=0.002),見圖1。

圖1.高脂血癥性和膽源性胰腺炎兩種診斷標準達標率柱狀圖
血清淀粉酶在輕、重度高脂血癥性胰腺炎兩組間無顯著差異(208.6±166 vs.327.3±328.8,P=0.205),重度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顯著高于輕度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組(1299±1095 vs.2724±1991,P=0.02),見圖2。

圖2.輕/重癥高脂血癥性胰腺炎中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散點圖
血清甘油三酯與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均存在顯著正相關,與血清脂肪酶和血清淀粉酶的相關系數分別為r=0.458(P=0.012),r=0.377(P=0.043),見圖3。

圖3.甘油三酯與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相關性
本文發現較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顯著增高,血清脂肪酶、淀粉酶水平更低;血清脂肪酶陽性率在兩組間無顯著差異,而淀粉酶陽性率在兩組間差異顯著,提示血清淀粉酶在脂源性胰腺炎診斷中假陰性可能性更大;通過比較輕、重癥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發現血清脂肪酶在兩組間的差異顯著,提示血清脂肪酶更能反映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通過分析血清甘油三酯與血清脂肪酶、淀粉酶相關性發現血清脂肪酶與甘油三酯的相關性更高,上述結果均提示血清脂肪酶在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的診斷價值更高。
目前認為高脂血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與TG直接或TG的代謝產物游離脂肪酸(FFA)對胰腺腺泡的損傷有關[7,8]。具體發病機制如下:FFA對胰腺腺泡和血管內皮細胞的直接細胞毒作用;高濃度的FFA及TG增加了血液黏稠度,使胰腺的血液循環受阻;FFA大量存在誘發了酸中毒,激活胰蛋白酶原,導致胰腺自身消化。既往研究報道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血淀粉酶較膽源性胰腺炎患者低,與本結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血液內存在一種淀粉酶活性抑制物所致,這種非脂類抑制因子還能通過腎臟進入尿液,抑制尿淀粉酶的活性[9]。此外,有研究報道高水平的血清TG也能干擾血清淀粉酶活性的檢測[10]。本文29例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今有6例血清淀粉酶>正常上限3倍,陽性達標率僅為20.7%;而血清脂肪酶陽性達標率可達62.1%(18/29),同時血清淀粉酶在輕、重癥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間無顯著差異,表明對于高脂血癥所致脂源性胰腺炎,淀粉酶作為診斷指標,敏感性較差,容易出現漏診誤診。
既往動物和人體研究證實血清TG水平與高脂血癥性胰腺炎病情嚴重程度存在顯著相關性[11,12]。本結果亦證實了這一點。重癥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顯著高于輕癥患者,且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與血清脂肪酶相關性更為顯著,提示血清脂肪酶可能是反映高脂血癥性胰腺炎疾病嚴重程度。
通過對高脂血癥性胰腺炎與膽源性胰腺炎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發現血清TG水平在高脂血癥性胰腺炎中顯著增高,同時比較在兩組胰腺炎患者中兩種胰酶診斷陽性率的差異,以及其對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分析,證實了在高脂血癥性胰腺炎患者中血清脂肪酶的診斷價值高于血清淀粉酶,為今后該疾病的診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信息。但本次樣本量有限且資料搜集可能存在偏倚,故結論仍需增大樣本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