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明
(臨沂市中醫醫院 山東 臨沂 276002)
在中醫理論中將中風劃分為內風和外風兩種,典型臨床表現為突發性的昏厥、偏身麻木以及半身不遂等[1],筆者在常規對癥治療基礎上對中風昏迷患者給予中醫“醒腦開竅”針刺以及督灸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中風昏迷患者72例,患者男性41例,女性31例;年齡在62~83歲,平均為(73.4±5.7)歲;病程17天~2個月,平均(25.1±3.8)天。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數字編序后隨機分為兩組,各36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選擇普通針刺治療。
觀察組患者應用“醒腦開竅”針刺法聯合督灸治療。具體方法:穴位選擇內關、極泉、尺澤、三陰交、人中、委中。進行常規消毒處理,選擇無菌針為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每天需針刺2次。內關:手臂平放后保持掌心向上,直刺入1~1.5寸,提插,手法捻轉瀉,針刺時間持續1分鐘[4]。人中:與鼻中隔的方向相對準,斜刺,深度在0.3~0.5寸間,選擇雀啄法,直到患者的眼球濕潤為止。三陰交:沿著脛骨后緣直到皮膚,沿角度45°,斜刺,深入1~1.5寸,手法為提插補,觀察患者肢體抽動次數,一般3次為宜。極泉:外展上臂,避開腋毛的阻擋并直刺,深入1~1.5寸,手法為提插瀉,觀察患者肢體抽動次數,一般3次為宜。尺澤:屈肘,角度為120°,直刺,深入1寸,手法為提插瀉,觀察患者肢體抽動次數,一般3次為宜。委中:直腿狀態抬高,直刺,深入0.5~1.0寸,手法為提插瀉,觀察患者肢體抽動次數,一般3次為宜。督灸治療,主要選擇背部督脈,在正中線,從大椎穴開始,直到腰俞穴。對相關穴位應用姜汁擦拭,在脊柱的正中線鋪上藥粉,組成部分如下:桂枝、地龍、赤芍、黃芪,研磨成粉后全面覆蓋到皮膚上面。將制成的姜泥餅鋪上而后在上面放置三角狀的艾絨條,點燃,詢問患者感受,一旦患者難以耐受灼熱感后將艾絨條去掉,每天治療1次[2-3]。
所有患者療程均為2周。
分別在治療干預前后對兩種治療模式下中風后遺癥患者應用NIHSS(神經功能缺損)、Barthel(日常活動功能)進行評價,前者分數越低提示缺損程度越輕,后者分數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越正常[4]。
分別在治療前后對患者應用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數)[5]評價,分數最高為15分,得分與意識狀態呈現正相關關系。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昏迷患者康復質量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中風昏迷患者康復質量情況比較(±s,分)
組別 n NIHSS Barthel觀察組 36 干預前 11.0±2.5 51.3±4.1干預后 5.7±1.7 77.8±15.0對照組 36 干預前 10.2±2.5 51.2±4.2干預后 7.7±2.0 62.3±13.7 t前 1.358 0.102 P前 >0.05 >0.05 t后 4.573 4.578 P后<0.05<0.05
詳情請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中風昏迷患者意識狀態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下中風昏迷患者意識狀態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6 8.7±2.0 13.1±1.9 11.682 0.000對照組 36 8.6±2.1 11.4±2.4 7.618 0.023 t 0.207 3.332 P>0.05 >0.05
醒腦開竅針刺治療法對于機體的血小板高凝狀態以及血液的黏稠程度均有積極影響,通過刺激全身血液循環來控制甚至逆轉腦細胞的受損情況。督灸具備有舒筋活絡效果,對于肢體活動不便以及腦部血液行走等均有積極影響,者相互配合從不同的機制改善相關指標,效果更加,內外兼顧,不僅對其生理機能有積極影響,同時還能夠修復缺損的神經細胞,讓神經系統進入再次發育的狀態。
綜上所述,為臨床收治確診為中風且意識昏迷的患者在擬定治療方案的時候可采取中西醫結合措施,即積極中風對癥治療基礎上給予中醫理論下的針刺、督灸治療,對患者的中風病情以及昏迷意識均有令人滿意的改善效果,更好地保障患者健康和預后質量,值得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