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趙青亮 劉向巖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口腔科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慢性牙周炎屬于一種常見口腔疾病,慢性牙周炎疾病是造成牙列缺損的主要原因[1]。目前,口腔種植修復技術是臨床治療牙列缺損的主要方案,但對慢性牙周炎造成的牙列缺損的報道較少[2-3]。因此,本文探究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慢性牙周炎患者應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對種植體松動度的影響,結果如下。
選取本院40例慢性牙周炎牙列缺失、損害的患者(100枚種植體)為觀察組,選取40例牙周健康、損害的患者(100枚種植體)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平均年齡為(34.26±5.38)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平均年齡為(33.83±5.56)歲。兩組患者性別、平均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進行常規修復:術前應用X射線對牙列缺損情況進行檢查,并選取適宜種植體。材料選擇(德國費亞丹公司)生產的種植體,應用黏膜下愈合方式,應用可吸收線進行縫合。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生素,防止感染,保持口腔衛生和清潔。觀察組行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術前需對牙周炎進行系統化治療,將患者病情進行穩定。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牙齦上部分應用潔治,牙齦下部分應用刮治,并應用濃度為3%的雙氧水對患者牙周帶進行沖洗。觀察組患者在進行種植修復術前應用X射線對牙列缺損情況進行檢查,并選取(德國費亞丹公司)生產的種植體,應用黏膜下愈合方式。手術后,確保患者口腔保持干凈衛生。
將兩組患者種植體松動度和存留率進行記錄和對比。種植松動度由水平移動距離體現,水平移動距離越小,松動度越低。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種植體存留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n(%)]
觀察組種植體松動度為(4.33±1.69)mm,對照組種植體松動度為(5.63±1.56)mm,觀察組種植松動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牙周炎是一種常見牙科疾病,病菌、微生物感染是造成慢性牙周炎的主要原因,慢性牙周炎會對患者牙周組織造成損害,導致牙齒松動甚至脫落,對患者正常的咀嚼功能造成影響,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4]。目前,種植修復技術是臨床治療牙列缺損的常用治療方案,且種植修復技術具有美觀,穩固,舒適等特點因此備受歡迎[5]。但因牙周組織較軟,防御能力較低,種植體周圍易滋生細菌。因此本文探究慢性牙周炎患者應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對種植體松動度的影響。
結果表明,觀察組種植體存留率98.00%顯著高于89.00%的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種植體松動度為(4.33±1.69)mm,對照組種植體松動度為(5.63±1.56)mm,觀察組種植體松動度顯度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慢性牙周炎患者應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能夠有效提升種植體存留率,能夠顯著降低種植體的松動度。
種植體脫落失敗的原主要原因是由于種植體周圍出現炎癥,研究認為,天然牙是病菌和微生物最適宜的生存環境,當病牙被拔出后,病菌和微生物的生存空間受到破壞,導致病菌和微生物無法生存。患者在進行種植體修復術前需對牙周炎治療,應用濃度為3%的雙氧水對患者牙周帶進行沖潔,對牙齦上部采取潔治,對牙齦下部采取刮潔。術前患者應用西吡氯銨含漱液,漱口3分鐘。患者采取仰臥位,并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對患者牙槽嵴頂進行切口,相鄰區域對牙齦溝采取內切口,將黏骨膜瓣和牙齦剝離開。應用黏膜下愈合方式,應用可吸收線進行縫合。術后給予患者常規抗生素,防止感染,保持口腔衛生和清潔。種植修復技術能夠有效降低對相鄰牙齒的損傷,同時具有較好的穩固性,并且種植修復技術具有較好的舒適度和完美的外觀。種植修復技術同常規修復技術對比,種植修復技術能夠有效治療因慢性牙周炎造成牙齒松動和牙槽骨吸收。受時間等影響,關于兩組患者的遠期效果,有待臨床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慢性牙周炎患者應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能夠顯著提升種植體殘留率,能夠有效降低種植體松動度,具有較高臨床和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