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犍為縣人民醫院檢驗科 四川 樂山 614400)
腹瀉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和高發病,與病原體感染密切相關,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便質稀薄、含有大量水分,部分伴有未消化的食物、黏液等,甚至伴有膿血。季節性腹瀉是腹瀉的一種常見類型,腹瀉癥狀隨著季節的變換而發生變化。細菌感染是季節性腹瀉的主要致病原因,大多病情可控,但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質失衡、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等,危及生命[1]。因此,研究季節性腹瀉的發病特點,提高公眾對本病的認知,制定針對性防范措施,是臨床的重要任務。大便常規檢驗對明確腹瀉病因有重要作用,能夠指導臨床診治和判斷預后[2]。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大便常規檢驗在季節性腹瀉檢驗中的臨床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內科治療的200例季節性腹瀉患兒的一般資料。春季組50例,男22例,女28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36.7±10.8)歲,病程2~7d,平均(3.3±1.2)d;夏季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19~64歲,平均年齡(37.1±10.5)歲,病程1~7d,平均(3.4±1.3)d;秋季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齡18~68歲,平均年齡(37.2±10.9)歲,病程1~7d,平均(3.2±1.4)d;冬季組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6.9±10.4)歲,病程1~6d,平均(3.21±1.3)d;所有患者均結合臨床癥狀、大便常規、血常規、B超等確診為季節性腹瀉,其中,急性腹瀉137例、慢性腹瀉63例;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腹瀉、合并腸道器質性疾病;對比四組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行大便常規檢查,留取大便標本后送檢;檢驗科應用增菌液進行接種,增加大便標本致病菌含量,將大便標本分別接種于沙門菌增菌液、沙門志賀菌屬(SS)瓊脂平板、堿性蛋白陳水、弧菌顯色培養基、大腸桿菌/大腸菌群(ECC)顯色培養基;堿性蛋白陳水放置一夜后,與弧菌顯色培養基接種;沙門菌增菌液放置一夜后,與蘇木精-伊紅(HE)培養基和沙門顯色培養基接種;檢測標本中所含沙門菌、副溶血弧菌、志賀菌、大腸埃希菌情況[3]。
統計不同季節沙門菌、副溶血弧菌、志賀菌、大腸埃希菌的感染情況,計算占比。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 四組間不同病原菌檢出率比較[n(%)]
腹瀉在臨床發病率較高,一般癥狀較輕,導致患者不夠重視,往往輕視腹瀉的危害。臨床將腹瀉分為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便質變稀等,嚴重者甚至出現黏液膿血便,需要臨床的及時診治。尤其對于慢性腹瀉來說,許多消化系統嚴重疾病,如炎癥性腸病、萎縮性胃炎、腸結核、胃癌、腸癌等,早期癥狀均為腹瀉,因此醫患雙方均要警惕腹瀉,借助影像學、實驗室等檢查手段,明確診斷,早期治療,以將腹瀉危害降至最低。
季節性腹瀉以細菌感染為主,臨床常見的有沙門菌、副溶血弧菌、志賀菌、大腸埃希菌等。大便常規檢查是主要的檢查手段,通過留取新鮮大便標本,能在顯微鏡下清晰觀察大便中有無紅白細胞、吞噬細胞、蟲卵、脂肪滴、未消化的食物等,明確有無細菌感染。繼而通過糞便培養,明確致病病原菌類型,達到明確急慢性腹瀉病因的目的[4]。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應綜合既往病史、發病季節、全身癥狀等一般資料,結合大便常規及糞便培養結果,必要時使用腸黏膜活檢,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沙門菌是常見革蘭陰性桿菌,多由食用不潔食物,特別是不潔肉類食物,適于沙門菌的繁殖,可誘發食物中毒導致感染性腹瀉。志賀菌是人類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由痢疾患者或帶菌者感染所致,有典型的發熱、膿血便等癥狀,易引起暴發流行。副溶血弧菌多因誤食此菌污染的海鮮產品或腌漬食物而發。大腸埃希菌一般寄居在人和動物的腸道內,當誤食被該菌污染的熟肉制品、生牛奶、蛋制品等,即可造成發病。因此,不潔肉類食物導致季節性腹瀉的幾率較高,另外,海鮮、蛋類、腌漬食品也是重要的誘發食物[5]。臨床應加強食品衛生宣傳,需將食物充分加熱后食用,而對于隔夜的海鮮、蛋類、生牛奶等嚴禁食用,以防細菌感染。
本結果顯示,沙門菌及副溶血弧菌有一定季節性,在夏季和秋季容易流行,而志賀菌和大腸埃希菌在各個季節均可發病,無明顯季節性。進一步說明季節性腹瀉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通過大便常規檢查及糞便培養能夠明確感染細菌類型,進行針對性診治。并加強對患者的宣傳教育,告知患者應養成良好的食品衛生習慣,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食物以及生冷的食物,蔬菜和水果需洗凈后食用,飯前便后嚴格洗手[6]。
綜上所述,大便常規檢驗在季節性腹瀉診斷中的臨床效果確切,夏季和秋季沙門菌及副溶血弧菌高發,而志賀菌和大腸埃希菌無明顯季節性,臨床可根據各細菌發病規律制定針對性防治措施,以提升本病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