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耀漢
(廣州市增城區小樓鎮衛生院 廣東 廣州 511396)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由多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多見于青壯年,以男性患者居多,其病程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預后極易復發[1]。臨床常用西醫療法進行治療,雖效果較好,但由于存在一定副作用,急需探索一種新的治療方法。為此,本次研究嘗試采用中西藥結合療法對消化性潰瘍進行治療,現在對治療過程與結果進行回顧分析。
本研究以30例消化性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均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均表現相似癥狀,如疼痛發作規律、吞酸、食欲改變等,經胃鏡檢查結果顯示為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2]。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組15例中有男9例,女性6例,年齡16~70歲,平均(46.25±3.56)歲,病程最短為1年,最長27年,平均(20.2±3.8)年;觀察組15例中有男8例,女性7例,年齡18~72歲,平均(46.78±3.49)歲,病程最短為半年,最長25年,平均(20.1±3.1)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曉,同時其家屬亦了解研究目的與方法,所有患者均簽署相關同意書。
對照組15例采用西藥方法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湖南迪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416),20mg/d,連續治療6周,劑量調整一半繼續服用6月。觀察組在其基礎上加用自擬中藥(清熱護胃湯)治療,其組成包括白芨、白芍、丹參、黨參、茯苓各15g,柴胡、蒲公英各12g,白術、絲瓜絡各10g,甘草、大黃各5g。加減:(1)肝胃郁熱者加生牡蠣與蒲公英各30g;(2)潰瘍出血、大便柏油樣且色黑者加黑地榆15g、白芨10g、三七粉3g;(3)食少脹滿者加山楂、建曲、麥芽各15g。水煎服用,1劑/d,每日服用兩次,連續治療3周。
治愈: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消失,查體結果顯示無陽性體征;顯效: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改善均較為顯著,復查胃鏡顯示潰瘍已有愈合;有效: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復查胃鏡顯示相比于治療前,潰瘍面基縮小大于50%;無效:治療前后各臨床癥狀均無較大區別,復查胃鏡顯示潰瘍面基縮小未達到50%[3]。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在胃與十二指腸發生的慢行潰瘍。西藥治療該病起效較快,但存在副作用,相比之下,天然的中藥成藥制劑近年來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青睞。在中醫領域,消化性潰瘍屬“胃脘痛”的范疇,表現為經久不愈、病情纏綿、反復性發作等臨床特征,其發病基礎在脾胃虛弱,發病機制胃肝郁氣滯、血瘀,因此臨床上采用健脾與理氣化瘀法進行治療[4]。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加入清熱護胃湯治療,其中清熱護胃湯以四君子湯與小建中湯味基礎,經加減化裁而成。方劑組成中多種藥材(白術、黨參、甘草及茯苓)可益氣健脾,有助于提升機體免疫力,可起到抗菌消炎之功效;白芍與柴胡可疏肝解郁,達到理氣止痛、制酸止痛之功效;白芍與丹參可活血化瘀,可達到活血止痛、健脾生肌之功效;白芨則可收斂生肌,而大黃則可行瘀血,加速血液凝固。以上諸藥均符合中醫辨證。經本文實驗結果可見,從整體療效來看,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從本組治療情況來看,采用中西藥結合療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具有一定可行性。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胃酸分泌過多、胃黏膜保護作用減弱以及HP感染均為引發原因[5],臨床上應采用抑制胃酸藥物治療,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奧美拉唑(質子泵抑制劑)與中藥聯合治療。
綜上所述,在西藥治療消化性潰瘍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方劑治療,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值得應用。但本次觀察例數較少,還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