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青
(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 青海 西寧 810012)
心絞痛是心血管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心前區悶痛、壓榨性疼痛等是此疾病常見的癥狀,心肌供血的絕對或相對不足是此疾病的發病因素[1]。多發群體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體。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此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2]。醫學治療手段的不斷革新,有效的提高了此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但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診斷過程中的漏診率及誤診率較高,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為進一步提高此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誤診率及漏診率,更為有效的診斷方式受到了諸多的關注。本研究中,分析探討CT冠脈血管成像技術診斷心絞痛患者的臨床價值。。具體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3000例心絞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1500例)與對照組(1500例);其中觀察組1500例,男性1000例,女性500例,45.6±6.7歲;對照組1500例,男性1100例,女性400例,46.5±7.2歲。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后顯示,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在有效診斷的過程中利用CT冠脈血管成像技術,利用對應的掃描儀器,將管電壓的參數控制在120kv,電流控制在100mA,螺距為0.5mm,層厚為1mm,間隔為0.4s,掃描時間有效控制在25s,掃描后2h對患者的心率進行重新檢測,掃描的過程中患者需憋氣10s,為圖像的采集提供條件。有效注入造影劑,將造影劑的速度控制在5ml/s,采用高壓注射,掃描后根據影響學提供的圖像對患者的各項情況進行分析。
對照組在有效診斷的過程中采用冠狀動脈造影技術,采用對應規格的造影系統進行檢測,對穿刺部位進行消毒和麻醉,穿刺股動脈,在冠狀動脈部位使用導管進行造影,同時使用對應的造影劑。
有效診斷中對兩組患者的各項情況進行有效的觀察,并做好相應的數據記錄。(1)兩組患者漏診率及誤診率的對比。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診斷確診率比較[n(%)]
心絞痛是心血管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3]。發病群體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男性,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此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對人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目前在心絞痛的臨床診斷中最常運用的診斷方式是冠狀動脈造影技術,有效診斷過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漏診及誤診率較高。使得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
針對這一點CT冠脈血管成像技術診斷受到了諸多的關注。在心絞痛的臨床診斷中利用CT冠脈血管成像技術的診斷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降低臨床診斷的誤診率及漏診率,提高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4],彌補了冠狀動脈造影技術診斷的不足。本研究顯示,在心絞痛的臨床診斷中,利用CT冠脈血管成像技術診斷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降低漏診及誤診率,提高臨床診斷效果。觀察組患者的漏診率及誤診率均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心絞痛的臨床診斷中運用CT冠脈血管成像技術,能夠降低漏診及誤診率,提高臨床診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