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
(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 廣西 欽州 535000)
慢性心力衰竭作為一種常發生于中老年人群的綜合征,患病后患者需要接受長期治療,甚至有很大可能會面臨死亡,臨床治療難度較大。臨床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方式為藥物治療,并且因為醫療手段的進步藥物治療效果大大提升[1]。但是因為患者大都是年齡偏大的患者,常常因為患病而產生的各種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護理干預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全面系統化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在院倫理委員會準許下進行。實驗對象:2018年3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電腦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實驗組每組樣本容量40例。納入標準:實驗內所有患者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要求,自行簽署同意書參與實驗。排除標準:有其他嚴重并發癥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溝通存在困難的患者。實驗組內男女患者比例25:15,年齡最大患者71歲,年齡最小患者30歲,平均年齡為(50.5±8.4)歲;對照組內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區間30~71歲,平均年齡為(50.5±7.7)歲。比較基線資料發現,兩組在年齡、性別及心功能狀況等無顯著差異(P>0.05)。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開展傳統護理,按照醫師要求定時定量指導患者用藥,準確記錄患者體征數值變化,觀察患者是否出現不良癥狀,及時匯報給醫師。
1.2.2 實驗組:實驗組患者則進行全面系統化護理,具體方法:①健康宣教,因為患者對疾病了解不充分,患病后常常會產生恐慌、緊張等情緒,無法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醫護人員要采用視頻、圖片等不同形式向患者呈現疾病知識與醫護內容,告知患者治療安全性,打消患者疑慮,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信任度。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提醒患者護理期間注意事項,避免病情加劇。②心理護理,醫護期間要仔細觀察患者心情變化情況,根據患者不同情況開展護理措施。護理人員要實時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內心需要。用耐心、溫柔態度積極解答患者疑問,傾聽患者想法。鼓勵患者積極接受治療,安排患者家屬與患者多多溝通,讓患者感受家人到家人支持的力量。③生活護理,要從各方各面進行護理。要協助患者完善衛生清潔工作,調整患者休息體位,防止患者心臟受到過大負擔。對患者進行身體按摩,時不時幫助患者翻身,避免臥床時間過長產生壓瘡。一段時間后輔助患者進行下床鍛煉,根據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為患者制定針對性鍛煉計劃。向患者及家屬提供飲食指導,要求患者多食用粗纖維和容易消化的飲食。保證病房環境的整潔,及時通風,控制室內溫度與濕度[2]。
心功能改善情況:了解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主要從左室舒張末徑與左室射血指數這兩方面開展。
數據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左室舒張末徑低于對照組,左室射血指數高于對照組,整體心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
表 比較這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s)

表 比較這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況(±s)
組別 n 左室舒張末徑(mm) 左室射血指數(%)實驗組 40 49.91±3.12 54.15±5.67對照組 40 53.32±4.01 48.28±3.71 t 4.244 5.478 P 0.001 0.001
慢性心力衰竭成為威脅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又一殺手,該病具有病情發展速度快、致死率高等特點。一旦患病,患者需要接受漫長的治療,治療期間往往會產生各種不良情緒,部分患者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治療效果大打折扣。臨床上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手段多為藥物治療,醫療水平的提升使藥物治療效果十分顯著。但是研究證實藥物治療的同時需要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
上述護理內容的展開與實驗數據對比,顯示出實驗組具有明顯的優勢,心功能情況有所改善。分析上述結果產生原因:全面系統化護理對患者進行了全面、科學的護理。對患者進行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對于疾病與治療護理內容的認知,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配合度,保證護理順利進行。心理護理重視患者情緒變化,及時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生活護理中從病房環境、飲食等多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保持病房整潔。加強對患者的飲食干預,滿足患者身體恢復期間身體的營養需要,避免飲食不當造成病情復發[3]。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來說開展全面系統化護理產生的積極效果十分明顯,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狀況,提高患者康復速度,幫助患者早日恢復正常生活。全面系統化護理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