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萍
(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科 湖北 天門 431700)
靜脈治療護理是臨床護士每日最基本的工作項目,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項目之一。據相關統計,90%~95%的住院病人需要靜脈輸液治療,絕大部分的護士每日約75%的工作時間都在進行輸液操作。對患者進行輸液治療需要護理人員具備高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我國于2014年5月1日開始實施《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對輸液治療的基本要求、操作流程、相關并發癥處理流程等方面進行了明確的規定[1]。在本研究中,筆者針對我院靜脈治療護理SOP(靜脈輸液標準操作規程)實施前后的護理質量進行了對比分析,并將報告總結如下。
選取2017年1—12月我院實施靜脈治療護理SOP實施后的120例患者納入實驗組。其中男52例,女68例,年齡14~67歲,平均年齡(40.5±2.26)歲;另選取我院未實施靜脈治療護理SOP之前的患者120例作為參照組。其中男48例,女72例,年齡11~68歲,平均年齡(39.5±1.85)歲。從性別、年齡患病情況等基本信息上比較,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有精神障礙不能配合靜脈治療操作者。
參照組采用傳統的常規護理方法。
實驗組患者靜脈治療護理采用SOP,主要措施和內容包括:①根據我院靜脈治療的實際情況,制定中心靜脈輸液SOP和外周靜脈輸液SOP。將SOP制作成日常行為規范手冊,發放給全院護理人員,進行學習。②組織全院護理人員學習《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使學員明確操作規范中的列出的標準。通過研討會解讀或者播放操作規范視頻,增強學習效果;利用微信等網絡化信息平臺向護理人員推送靜脈治療護理相關知識[2]。③成立質量監督小組,由每個科室的管理人員和護士長組成,對護士在日常工作中的輸液操作行為進行監督和檢查。每個月安排會議對日常操作中的不規范行為、疏漏、發生的不良事件等進行總結和檢討。④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定期輸液操作技能和相關知識考核,包括藥物的安全使用、導管的維護、并發癥的處、穿刺技能等。⑤設立獎懲制度,將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與績效掛鉤,使其認識到輸液規范的重要性[3]。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事件和并發癥發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穿刺部位選擇錯誤、導管維護錯誤、敷料固定錯誤。并發癥主要包括靜脈炎、血腫、神經損傷和藥物滲漏。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33%,參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3.33%,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情況比較[n(%)]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83%,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n(%)]
靜脈治療屬于臨床操作中的有創治療,需要護理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在我國醫療糾紛中,很多是由于靜脈輸液治療不規范導致。長期以來,護理人員缺乏操作標準和培訓、操作失誤導致并發癥、不良事件和投訴率居高不下等,都是靜脈治療護理中的突出問題[4]。因此,制定靜脈治療護理SOP,將護理人員日常操作進行系統化、規范化管理,對護理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中規定了靜脈治療護理操作技術的要求,涉及到臨床輸血規范、操作人員手衛生規范等。護理人員應在日常靜脈輸液操作過程中,將被動的思想觀念轉變為主動,提升專業技能,加強自我管理,嚴格遵守操作規范,確保高質量的靜脈治療。同時,院方也應加強靜脈治療操作規范的宣導,完善護理人員的人力優化配置等問題[5]。本院組織全體護理人員進行深入學習,明確操作規范,將其列入日常規范學習手冊,加強了學習效果;建立監督管理小組,對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及時總結,能夠有效地使護理人員認識到自己的操作錯誤,及時改善;加強護理人員對靜脈治療護理的技能培訓,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正確評估,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進行并發癥的及時處理,不僅改善了不良事件的發生,還避免了因并發癥引起的嚴重后果;對護理人員進行技能考核,建立獎懲制度,既加強了護理人員對操作規范的重視性,也提高了工作的積極性[6]。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8.33%,參照組不良事件發生率為23.33%,實驗組低于參照組;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參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0.83%,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靜脈治療護理SOP的實施,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生,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了護理質量,同時,也改善了護患關系,減少了醫療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