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東莞康華醫院 廣東 東莞 523080)
下肢皮牽引屬于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也是小兒股骨干骨折首選的治療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創傷小、預后好等優點[1],但是在下肢皮牽引時,由于牽引裝置易下滑,不能做到持續牽引,進一步增加發生壓瘡、下肢腫脹、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故而采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以提升牽引效果,提升患者的預后,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護理效果,鞏固療效。
選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入院治療的38例小兒股骨干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19例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19例患者在下肢皮牽引中使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進行護理,38例患者的年齡4個月~4歲,平均年齡為(2.28±0.84)歲,體重6.5~15千克,平均體重(11.54±0.67)kg。本次取得醫學倫理會批準,分組后,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小兒股骨干骨折,年齡<4歲;②均在下肢皮牽引中使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治療;③患者家屬支持并愿意參與本次研究。
排除標準:①患者家屬拒絕使用此材料、局部皮膚破損、撕脫傷、合并脛腓骨骨折的;②同時伴有心臟疾病、肝腎功能衰竭、急性感染等。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在下肢皮牽引中使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護理。具體方法如下:進行皮牽引前,在患兒牽引肢體上先用水膠體敷料粘貼進行皮膚保護,踝關節和足跟處用泡沫敷料粘貼,再將膠布粘貼在水膠體敷料上進行牽引,繃帶纏繞保護時,嚴格把握繃帶下端的固定位置,從而達到皮膚保護的目的。步驟如下:(1)向家屬講明皮膚牽引的目的性和重要性,并告知皮膚牽引可能存在的并發癥和采用的材料的目的和作用。(2)評估牽引部位的皮膚情況,并用溫水清潔牽引肢體皮膚,拭干。(3)根據X光片檢查顯示結果,標記骨折位置以確定皮牽引膠布粘貼近端位置,在牽引肢體超出皮牽引膠布近端1cm處皮膚上開始無張力粘貼水膠體敷料,粘貼過程中確保敷料平整、帖服、無氣泡、無皺褶,遇膝關節、踝關節、及腿周徑變化位置,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裁剪,到踝關節位置時,用有邊泡沫敷料進行裁剪后粘貼,保證內外踝、足跟表面有泡沫敷料保護。雙下肢懸吊牽引者,先貼健肢,再貼患肢。(4)從近心端至遠心端粘貼牽引膠布,撫平,牽引膠布外予繃帶自踝關節上方1.5~2cm處由遠心端向近心端纏繞,松緊度以能伸進1指為宜。(5)固定牽引裝置。雙下肢懸吊牽引患兒臀部抬高1~3cm,不可接觸床面;水平牽引患兒,抬高床尾10~15cm。(6)牽引,落實好護理常規。①每班注意檢查牽引是否有效;②定時觀察患兒肢體末梢情況,觀察有無血管、神經受壓癥狀,觀察足趾皮膚的顏色、溫度、感覺、運動、足背動脈搏動,觀察患兒哭鬧情況,認真傾聽患兒主訴,同時觀察肢體有無腫脹,皮膚有無發涼、發白,足背動脈搏動有無減弱或消失,詢問患兒肢體是否麻木、劇痛;③檢查水膠體敷料有無松脫,繃帶松緊度及繃帶下端位置有無壓迫踝部和足跟及足背,如有此情況發生,應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調整。
對患者皮膚紅腫、皮膚潰瘍、壓瘡的發生率統計記錄。
數據采用SPSS20.00進行統計學分析。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皮膚紅腫、皮膚潰瘍、壓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干預前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
下肢皮牽引[2]是小兒股骨干骨折患者最為常見的一種治療方法,在進行皮下牽引時,由于患肢處于長期制動狀態,牽引套在牽引力作用下,將壓力集中于足跟、內外踝以及牽引套邊緣,導致皮膚局部壓力增加,大大提升了壓瘡、下肢腫脹發生率,故而需要使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使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能夠將局部壓力、摩擦力以及剪切力分散,重新分布壓力后,保證局部皮膚舒適度,一方面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另一方面有效的減少了牽引下滑,緩解了患者的痛苦[3]。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干預,通過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安撫患者的負性情緒,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時囑咐患者家屬注意患者的情緒,陪伴患者疏散不良情緒,促進患者的遵醫行為。
綜上所述,小兒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下肢皮牽引中使用水膠體聯合泡沫敷料護理,同時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