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嬋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 貴州 安順 561000)
前交叉韌帶損傷為臨床較為常見疾病,患者多伴有疼痛、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不穩定、活動受限等情況,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為臨床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重要方法,患者術后需應用支具固定膝關節,同時因患者缺乏康復知識、術后疼痛等因素,患者術后可能出現關節伸膝、攣縮、屈膝僵硬等,導致關節活動受限[1]。如何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改善下肢肌力為臨床關注的重點。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分組,討論護理方案,現報告如下。
對我院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50例患者隨機分組。其中實驗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19歲~47歲,平均年齡為(29.54±7.12)歲;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為18歲~49歲,平均年齡為(30.15±6.97)歲。納入標準: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應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排除標準:精神系統疾病、溝通障礙、手術禁忌癥、膝關節骨折、膝關節其他韌帶損傷、血液系統疾病等。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統計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應用全程多方位康復護理干預,主要包括[2]:(1)成立干預小組:護士長為組長,小組成員包括專科責任護士,責任醫生和康復科醫生組成;(2)心理評估:患者入院后積極同患者交流,評價患者心理狀況,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向患者介紹手術相關知識、鍛煉方法及預后,介紹術后鍛煉的重要性,緩解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患者恢復信心;(3)多維度健康教育:結合患者實際給予適當健康教育,通過健康教育手冊、微信公眾號等向患者開展健康教育,通過視頻播放健康教育知識,術前對患者開展圍術期健康教育,解答患者提出各項疑問,提高患者術后鍛煉依從性;(4)自我效能干預:患者入院后2天通過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價自我效能,鼓勵患者應用正確方法進行術后恢復,鼓勵患者遵醫囑進行鍛煉,激發自我效能;(5)疼痛干預:麻醉清醒后即可進行肌力鍛煉,術后3d開始關節活動度鍛煉,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按照疼痛評分,開展心理疏導,適當可應用藥物治療,緩解運動疼痛;(6)家屬同步教育:長期的訓練過程中患者依從性可能下降,家屬鼓勵、督導十分關鍵,住院護理人員對患者家屬進行同步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認知及依從性;(7)延伸護理: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康復訓練,鼓勵患者家屬督促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定時進行隨訪,掌握患者康復情況。
鍛煉依從性評價標準[3]:(1)完全依從:患者按照規定動作,按時按量完成鍛煉;(2)部分依從:患者需經過護理人員或患者家屬可完成鍛煉;(3)不依從:未按照計劃進行鍛煉,鍛煉動作不規范,患者自行調整鍛煉時間。膝關節活動度評價:應用量角器測量膝關節活動角度,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
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鍛煉依從性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鍛煉依從性對比
實驗組術后2周和術后1個月膝關節活動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對比(±s)

表2 兩組膝關節活動度對比(±s)
組別 例數 術后2周(°) 術后1個月(°)實驗組 25 82.31±5.63 112.45±6.96對照組 25 73.29±4.02 97.39±6.41 t 5.021 6.795 P<0.05<0.05
入院后進行心理評估,鼓勵患者家屬支持,可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治療和康復信心。多維度健康教育、家屬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康復鍛煉的重要性,掌握科學鍛煉方法。患者自我效能評定,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及時鼓勵患者的進步,調動患者積極性,增加患者康復信心。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應用支具進行固定,可導致關節腔積血,術后未進行及時鍛煉可導致并發癥,影響關節活動度。康復訓練計劃為術后康復的重要內容,規范化疼痛干預,可有效緩解疼痛,出院后延伸護理服務,保證康復訓練計劃順利開展[4]。本研究顯示,實驗組依從性、術后2周和1個月膝關節活動度同對照組比較明顯提高(P<0.05)。
綜上所述,全程多方位康復護理干預應用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和膝關節活動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