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麗萍
(安陽市按摩醫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乳腺疾病,乳腺增生指機體內激素分泌紊亂造成乳腺上皮及纖維組織增生導致乳腺導管及乳小葉結構出現退行性病變及進行性結締組織生長的疾病,往往好發于育齡期女性,具有發生率高及復發率高等鮮明特點[1-2]。有研究資料顯示,乳腺增生與乳腺癌間關系密切,以單側或雙側乳房出現腫塊及疼痛為典型臨床癥狀。鑒于此,本文重點探究調心行氣按摩法治療乳腺增生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采取隨機法,將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82例乳腺增生患者分為兩組,各41例,并且于知情條件下簽署護理同意書,排除失語、合并精神疾病及合并嚴重肝腎疾病的患者。其中,對照組41例患者中已婚22例、未婚19例,年齡24歲~41歲,平均年齡為(34.27±1.32)歲;觀察組41例患者中已婚23例、未婚18例,年齡25歲~42歲,平均年齡為(34.28±1.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實行常規治療,即:每日3次每次3片口服乳癖消片。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行調心行氣按摩法治療,即:(1)醫務人員使用手掌根部按揉患者上背部膀胱經3至5遍,點按壓心俞穴及厥陰俞穴,再使用拇指撥揉脊椎T4-5旁豎脊肌,反復揉搓10至15遍,直至局部皮膚發熱為最佳,使用拇指或肘尖反復交替按壓雙側乳腺點,按摩時間不得少于5分鐘且以局部出現酸脹感沿肋弓向前胸放射為最佳;(2)醫務人員使用手掌揉搓患者肩胛下窩,點按肩貞穴及肩胛骨外援痛點,反復按壓3至5遍,并且協助患者取仰臥位,提拿胸大肌3至5遍,輕揉極泉穴及天池穴2分鐘,使用4根手指沿著乳根穴向乳房外緣按揉至中府穴,反復按揉3至5遍,再采取掌推法由乳房外緣處按揉至腋窩處,反復按揉3至5遍;(3)醫務人員雙手拇指同時點按患者鎖骨下緣處,由內向外按揉3至5遍,輕柔點按氣戶穴及中府穴,再使用手掌推前臂手三陰經3至5遍,按揉內關穴及臂中穴各1分鐘。以上治療每周按摩3次且以30日為1療程,經2療程治療后評估其治療效果。
乳房疼痛及腫塊基本消失為治愈、乳房疼痛及腫塊明顯改善為顯效、乳房疼痛及腫塊有所改善為有效、乳房疼痛及腫塊無任何變化為無效[3]。同時,以乳房腫塊量化評分量表為參照評估兩組患者腫塊的消失程度,分數越低說明腫塊消失程度越好。
數據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對照組治療前乳房腫塊量化評分為(2.79±1.32)分、治療后為(1.37±0.69)分;觀察組治療前乳房腫塊量化評分為(2.78±1.33)分、治療后為(1.24±0.51)分。觀察組治療后乳房腫塊量化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乳腺增生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病因素相對復雜且治療方法趨向多樣,尚未出現確切的治療方案,例如:以西醫治療為例建議口服抗雌激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其治療副作用相對較大,一旦停用藥物后極易出現復發情況。從中醫理論角度來看,乳腺增生屬于“乳癖”及“乳中結核”等癥的范疇[4]。同時,現代女性工作繁忙,長期以往則勞心傷神且耗損心氣,造成心血淤阻。與傳統疏肝行氣治療理念相比,調心行氣側重于選擇心包經及心經中穴位及膀胱經中心俞穴及厥陰俞穴,充分發揮按摩法調暢心氣的作用,以達到散結止痛及疏通乳絡的目標。由此可見,調心行氣按摩重點選取氣戶穴、中府穴、天池穴及極泉穴,方可做到經脈所過及主治所及。此外,從按摩手法角度來看,強調乳腺點的按摩作用。其中,乳腺點位于脊椎T4-5旁豎脊肌隆起內緣處且可明顯觸及條索狀陽性反應物,按壓疼痛感相對明顯,反復按壓時局部出現酸脹溫熱感,甚至向前胸擴散。
綜上所述,乳腺增生采用調心行氣按摩法治療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消除乳房腫塊,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