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臨滄市滄源縣人民醫院中醫科 云南 臨滄 677400)
頸椎病是一組癥狀較復雜的癥候群,其發生與頸椎間盤退變有明顯關系[1],在臨床上通常有頸肩部痛、上肢放射性疼痛等癥狀表現,非常不利于患者的健康生活。中醫學對該病的治療由來已久,常見療法包括針灸、中藥內服等。本文中,我院結合針灸、加味桂枝加葛根湯二者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好成效。具體如下。
此次所選86例頸椎病患者均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系統診療,符合頸椎病相關診斷依據[2],且患者及家屬已簽字同意進行此次研究試驗。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最高68歲,最低29歲,平均為(52.3±6.4)歲;病程最長4年,最短2個月,平均為(14.3±3.8)個月。按隨機數表法將其分配入A、B組中,各43例,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A組單純予針灸治療,主穴選擇頸部兩側夾脊穴、大椎穴、天柱穴、風池穴以及患處阿是穴,常規消毒針灸及局部皮膚后,按平補平瀉法對上述諸穴進針,各穴留針0.5h,每周5次,療程4周。B組在上述針灸下配合加味桂枝加葛根湯(葛根20g,桂枝、白芍、大棗及生姜各10g,炙甘草6g)溫服,隨證加減:①寒濕閉阻證:給予威靈仙、防風等加服;②氣滯血瘀證:給予丹參、川芎等加服;③氣血虧虛證:給予黃芪、山藥等加服。每日1劑,煎煮后分2次溫服,療程4周。
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作為參照,評估兩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及療效。
臨床療效:①治愈。無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且頸部功能恢復正常,對日常生活無影響;②顯效。基本無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且頸部功能明顯恢復,對日常生活基本無影響;③有效。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有所緩解;④無效。頸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癥狀無變化,甚至加重。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A組比較,B組經聯合治療后總有效率提升至95.3%,中醫證候積分降低至(5.83±1.32)分,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

表 A組與B組的臨床療效與中醫證候積分記錄結果
從祖國醫學角度論治,頸椎病一般歸于“痹證”的范疇,其本虛標實,本在于肝腎虧虛、筋骨勞損,標在于風、寒、濕邪內侵,致經絡瘀阻、氣血不行,而成痛癥。經絡是運行氣血、調和人體陰陽與臟腑的重要通道,針灸為中醫特色外治療法,針刺穴位及經絡,能夠起到扶正祛邪、活血化瘀、通達臟腑的效果。并且現代醫學證明,針灸的雙向調節機制還可發揮改善血液循環、調節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對緩解頸椎病的疼痛癥狀效果顯著[4-5]。
桂枝加葛根湯的基礎方源于《傷寒論》,方中以葛根為君藥,有解肌生津、升陽透熱的功效;以桂枝、白芍諸味為要藥,桂枝性溫味甘,可散寒止痛、通陽化氣;白芍柔肝止痛、斂陰止汗;炙甘草清熱解毒、滋陰補腎;諸藥合用,可共奏解肌通絡、逐瘀止痛之功。據現代藥理學介紹,葛根富含黃酮類化合物,在保持血管平滑肌擴張、降低外周阻力等方面均有明顯效果;而桂枝中的桂皮醛可舒張血管,并具有鎮痛、抗炎與多途徑抑制自身免疫反應等作用[6]。本研究顯示,B組在針灸的基礎配合加味桂枝加葛根湯治療后,該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得到提升,總有效率達到95.3%,同時該組的中醫證候積分在治療后也有顯著下降,整體治療效果較單純針灸更理想、更高效,與相關研究看法也存在相似性[7-8]。
綜上所述,對頸椎病患者實施加味桂枝加葛根湯聯合針灸治療,效果較單純針灸理想,且可加速緩解患者的癥狀,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