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運 何小鳳 葉洪杏 高超越 陸青梅(通訊作者) 岑海蘭 黃桂楊
(1 右江民族醫學院2017級護理學本科3班 廣西 百色 533000)
(2 右江民族醫學院護理學院兒科護理學教研室 廣西 百色 533000)
(3 樂業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廣西 樂業 533200)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而宮頸細胞學篩查在臨床上得到的廣泛應用,可對婦女情況進行早篩查、診斷,早治療,使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得到明顯下降[2,3]。通過在樂業縣農村婦女中,抽取180例對宮頸癌的相關知識和認知、健康信念、行為進行調查,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有效依據,降低婦女宮頸癌死亡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1.1 調查對象[4]
采用分層多階段隨機抽取樂業縣180例農村婦女,納入標準:①屬農村戶口,且至少居住1年,35~64歲;②自愿參與,有語言表達、書文能力;③能完成調查問卷。排除標準:有意識障礙、精神病史,不能用語言、文字溝通的婦女。

表1 180例被調查對象一般情況
1.2 調查工具
采用CBB問卷調查表,對婦女進行預調查,調查信度為0.86,信度較好。調查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宮頸癌相關知識(11項)、信念和行為(各6項)、獲取知識來源等5部分。宮頸癌相關知識每項均設有“完全了解”、“大部分了解”、“小部分了解”、“不了解”4種選項,信念和行為設有“是”、“不是”兩種選項,被調查者根據自己對宮頸癌相關知識了解程度、信念和行為情況進行選項,只能選一項,多選視為無效。知識來源途徑可多選[4]。
1.3 調查方法
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培訓,解釋方法和提問,由課題組成員和被調查者進行訪談,經解釋并取得同意后發放CBB調查表,發放180份,收回有效問卷180份。
1.4 評價方法[4]
對宮頸癌相關知識認知程度采用Liker’s 4點計分方式,對了解程度分別計0~3分,每一項得分≥2分為知曉,<2為不知曉。信念、行為平均持有率=總形成率、持有率/項目數[5,6]。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核對無誤后,結果用率表示。
2.1 人口學特征見表1。
2.2 認知、信念、行為調查結果分別見表2、表3、表4。

表2 180例樂業縣農村婦女對宮頸癌相關知識知曉情況[n(%)]

表3 180例樂業縣農村婦女對宮頸癌健康信念持有情況[n(%)]

表4 180例樂業縣農村婦女對宮頸癌健康行為形成情況[n(%)]
2.3 獲取知識途徑
2.3.1 既往獲取知識來源途徑 電視78人次,醫護人員52人次,親朋好友47人次,網絡30人次,報刊及雜志28人次,宣傳欄7人次,講座1人次。
2.3.2 今后愿意獲取知識來源途徑 醫護人員115人次,個別指導33人次,親朋好友25人次,電視16人,網絡13人次,宣傳欄11人次,講座10人次,報刊、雜志9人次,宣傳手冊6人次。
3.1 宮頸癌相關知識認知情況
調查顯示,調查對象對宮頸癌相關知識平均知曉率僅為9.75%,知曉率最低、最高一項分別為“宮頸癌有哪些基本治療方法、我國從哪年開始進行宮頸癌篩查”(均為6.11%)、“宮頸癌概念”(18.33%)。
3.2 健康信念情況
調查對象對宮頸癌健康信念平均持有率為(61.67%),健康信念最高一項為“有必要學習了解宮頸癌相關知識”(77.78%),其次為“有必要參加宮頸癌篩查”(65.56%)。
3.3 健康行為情況
樂業縣農村婦女健康行為平均形成率為31.29%,有65.56%婦女同意“有必要參加宮頸癌篩查”,過去曾經參加過宮頸癌篩查的婦女只占29.44%,而有70.56%的婦女過去沒有參加過宮頸癌篩查。
3.4 從獲取知識途徑
主要從電視途徑獲取宮頸癌相關知識,第2位為醫護人員,第3位的是親朋好友。往后最想獲取知識的途徑來源為醫護人員(63.89%),第2為親朋好友(13.89%),最好的健康教育方式為個別指導39(21.67%)。
調查發現,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婦女對子宮頸癌健康防治知識匱乏[1,7]。因此,應提高農村婦女對宮頸癌健康知識的認識水平及宮頸癌的早期篩查率,做到“四早”,即早發現、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才能提高宮頸癌的治療和預后效果。通過健康教育提高女性對兩癌的認知水平,指導其進行日常保健,敦促其參與篩查,及時干預癌前病變,對促進女性身心健康有積極意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