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學軍
小品是一種喜聞樂見、家喻戶曉的藝術表演形式,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小品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其創作充滿生活性、藝術性、趣味性等特色。在精神生活高度豐富的今天,娛樂方式讓人眼花繚亂,創作構思一個讓觀眾們覺得新穎好看、回味無窮的小品是越來越有難度的一件事了。筆者認為,當前的小品創作應當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同時也要保持小品創作的個性不變。
有人說,“這是一個劇本荒的年代,一個創作源泉枯竭的時代,……所有的題材都有人用過了?!爆F在是有史以來,對編劇要求最高、最嚴格的時代。
其一,當今時代正處在新舊觀念混沌、意識膠著的狀態。美與丑、善與惡這些本來一目了然的概念如今有了多重含義。價值觀、人生觀的是非曲直向來是藝術的靈魂(過去觀眾所有的道德標準都跟戲里學的)。人生的價值是什么?真正愛情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東西值得人們去為它而生、為它而死?什么樣的追求是愚蠢的?正義和真理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在過去的近一百多年間,大家已經達成共識。而現在,編劇如何向觀眾表達?現在,整個社會集體智商都在提升,每個人的思想變得特別活躍。一條新聞、一個事件、一項政策,瞬間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地擺在世人面前,人們在迅猛地改變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快速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同樣一個問題,認知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也各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比如,有一位作者創作一個小品,叫《張大姐和李大姐》,寫了兩個女人之間的心理沖突。張大姐住豪宅,兒子卻不在身邊,她成為空巢老人;李大姐住房小可有兒子陪伴。二人聊天時,李大姐無意中炫耀要跟兒子去旅游,張大姐明知故問李大姐的兒子在哪上班,逼李大姐不得不撒謊,說在保密部門,其實她兒子是超市送貨員。正好李大姐兒子上門給張大姐送貨,進門就說:“媽,你怎么在這兒?”到此,人物陷入困境。李大姐責怪張大姐,明知道電梯停運,還讓我兒子爬22樓。張大姐欲支付高額小費,被李大姐兒子拒絕。作品到這里,觀眾通過故事明白了一切。有共鳴,有情趣,就此落幕,恰到好處。可作者繼續寫道:

李大姐:你有幾個臭錢就了不起了嗎?你吃過兒子親手做的飯嗎?有人在身邊噓寒問暖嗎?你想說話有人聽嗎?房子大有啥了不起,還不是一個人,孤單寂寞……
這樣,看似“沖突升級”,實質傷害了人物。接著,作者又寫道:
張大姐:(打電話)兒子,過去我總覺得和大伙兒說兒子你在國外有面子,覺著你在國外能掙大錢?,F在我想通了,只要我們母子能在一起,只要你在我身邊歡歡喜喜就好……
這兩位大姐的觀點也許大部分觀眾都不會認可,這就成了“畫蛇添足”。
觀眾在看小品時,會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態度跟劇中人物產生關聯,他們會用自己的視角和知識作出判斷。作者不做結論,小品的想象空間更大,言有盡而意無窮,能讓觀眾得到的更多,正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
可當作者把這些觀點表達出來的時候,就把觀眾限制在一個空間里了。在2019年中國曲協舉辦的首屆全國原創優秀曲藝小品優秀節目展演中,有很多小品前面都很好,到結尾時,總讓人物“總結”和“歸納”一些“道理”,給觀眾直白傳達什么好、什么不好,其實這樣只會剝奪觀眾欣賞小品的樂趣,而且還會出現“故事”與“道理”脫節的情況。所以,小品創作不僅在主題層面,在所有角色的塑造上也應該讓觀眾自己去感受。
其二,日常生活中,一個笑話、一段幽默、一句智語,人們就能享受到笑的精彩瞬間。而當他們看到舞臺上小品不盡人意時,就會認為生活本來這么精彩,你們編劇太沒有生活體驗了。
小品要生存,要發展,要與其他藝術形式抗衡。就要改變我們的創作觀念。波斯語有句俗話:“從心出發的一句話才能抵達對方的內心。”我們應該放下負累,走進自己的內心,經歷一次心靈之旅,用感覺去創作,把自己體驗到的喜怒哀樂,用最簡單、最真誠、最真實的態度讓觀眾再體驗一次。不把觀眾當成抱在膝上的小孩,不把劇場當垃圾桶。創作目的越單純,小品的藝術水平越高。
過去有很多編劇,在創作時首先考慮的是“這樣寫對不對?”而不是“這樣寫好不好?”(價值觀、好人壞人、領導意圖等)導致顧慮重重。把過多的功夫用在故事邏輯上,為讓情節合理,交代很多觀眾不需要的信息。但觀眾看的是“好看”,不是看合理和邏輯。事實證明,小品一旦完全合理,就不好看了。如果小品好看了,觀眾被逗樂了,文以載道才會有效。只有好看,觀眾才能看下去,才能把作品更深層次的人物命運、藝術高度和立意表達出來。沿著“概念”和“主題”的思路創作,作品注定如風干的花。
提倡創作之前,作者應該問自己三個問題:
(1)這故事是不是有趣?
小品的容量較小,篇幅較短,故事情節也相對簡單,只是生活中的某一個片段,在短時間內抓住觀眾的興趣很重要,當下手機段子、網上笑話都非常精彩,沒有好玩的有趣故事,觀眾不會到劇場來看小品。實踐證明,觀眾是否開懷大笑,是衡量小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這故事是不是有情?
為什么幾千年前的作品現代人還在看?答案是:情感共鳴。經典作品的主題都建立在永存的感情基礎之上,如友情、愛情、親情等。2019年第十八屆中國群星獎三個獲獎小品都是關于親情的,小品《生日聚會》、小品《父與子》寫父子情,音樂劇《看見自己》寫母女情。在情感的層次上,所有的人都享有相同的感受。小品要確保觀眾有一次情感感受,越強烈越好。
“喜劇加煽情”歷來是獲獎小品的“金科玉律”。小品最高、最理想的境界是“笑與淚”俱佳,用一種“啟發式”的形象思維激活人的感官,使人們從笑和淚中得到感悟。
(3)這故事是不是有意?
雖說小品篇幅小,承載的內容有限,但主題思想以及承載的內涵容量卻不一定小。創作小品最為重要的就是:小中見大、以點帶面,小品的奧秘不在于你表現了什么,而是在于你隱藏了什么。藏起來的部分才是真正的靈魂。這是精品與平庸之作的分水嶺。老百姓說,小品不能“沒事找事,然后把事情搞大,最后啥事也沒有”。
小品作為一種大眾認可度、參與度較高的藝術形式,創作量大,每年新的小品作品層出不窮。“生活是創作源泉”“一切從生活中來”這不能變。軍旅劇作家王宏說:“生活和想象力是創作的源泉?!眲撟髡咭獜纳钪邪l現小品,要在小品里讓人們看到生活。缺乏生活氣息的作品,即使藝術技巧高超,也難掩蓋蒼白無力,只會讓觀眾生厭。這也是當前小品日益邊緣化、不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
觀眾看小品,只是要一個能一下子能抓住他、然后吸引他看到最后的故事。當今時代,一首歌、一個舞蹈、一個幾十秒的電視廣告都在講故事,小品更要講好一個故事。當然有打動人心的故事,而沒有刻畫出細膩、逼真的“靈魂”角色人物,最終整個小品也會失去光彩。小品故事好,人物就好;人物好,就一定能調動觀眾的情感?;仡櫄v年來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演出過的小品就可以發現,那些口碑好、讓人記憶深刻的經典作品都講好了一個故事,并塑造了一個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早期的《吃面條》中的陳佩斯、《打工奇遇》中趙麗蓉扮演的打工老太太、“白云”“黑土”老兩口、《賣拐》系列中的范大廚師等。這些故事并沒有因為是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這樣的大舞臺呈現而顯得高大上,反而是十分接地氣兒,似乎就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而通過演員們活靈活現的表演塑造出來的人物角色似乎就是我們認識和打交道的某些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文藝創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所以,創作者應時時刻刻觀察生活,關注在身邊發生的新鮮事,觀察接觸過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只要足夠用心,總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故事和人物,將火熱生活、世相百態、人情冷暖等進行挖掘、提煉、加工,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有鮮活持久的生命力。
小品創作,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麥克唐納公司有段格言: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持之以恒。才華不能代替,常見的是失敗的人才;天才不能代替,眾所周知,天才通常壯志未酬;教育不能代替,這世界充滿了受過教育的廢物。只有持之以恒和堅定不移,才可以無所不能。當前小品正歷經“寒冬”,我們創作者更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總之,小品很受觀眾喜愛,既能洗滌靈魂、又能調節情緒,是非常好的寓教于樂的藝術體裁。小品反映社會現象的深度、廣度及表演形式亦愈趨多樣化,故而這種藝術形式一直是大眾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風景線”。小品無論內容、結構,還是表演形式都具有與現代社會同步的迅速、簡潔、濃縮、審美的特性,新時代,小品創作者要轉變創作觀念與思路,深入生活,創作出更多好作品,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除夕年夜飯送上一道道味美色佳的小品“佳肴”,為大眾生活奉上更精美的文化大餐!
(作者:中國戲劇家協會(張家港)全國小戲小品基地辦公室副主任)(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