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蕾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藝術,一方藝術滋潤一方水土。流傳了四百多年的蘇州彈詞盡得吳中山水之靈氣,成為了江南大地上的奇珍異葩。彈詞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是人,是書,是流派,是音樂,而音樂則是將蘇州彈詞與其他藝術門類進行最明晰與直觀區分的有效載體。
口傳心授是蘇州彈詞最原始的傳承方式。因為蘇州彈詞發展之初的四大流派因其程式化、個性化、質樸化的聲腔特點而便于口傳心授,這與眾多曲種早期的傳承方式并無二致。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藝術自身的發展需求,書目不斷更新,流派日益紛呈,彈詞音樂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復雜,這就亟待出現一批在此領域進行研究與創作的專業化人才,對蘇州彈詞音樂的藝術特征與發展脈絡進行系統性歸納與梳理,創作出既不失傳統韻味又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音樂作品,促使蘇州彈詞沿著藝術規律的方向健康從容地發展。潘益麟老師就是蘇州彈詞音樂領域的探索者、實踐者、創新者、建功者。
潘老師的彈詞創作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三十多年來,他一邊從事蘇州評彈的教育工作,一邊在研究與創作領域探索耕耘。他的作品題材廣泛、樣式豐富,既遵循蘇州評彈曲調的傳統性,又富于音樂傳播的時代性,以至于他的諸多作品倍受業內外好評而屢獲省部級大獎。
作為一名詞作者,我與潘老師的合作要從師生之緣說起。二十七年前,正值及笄之年的我誤打誤撞地成為了蘇州評彈學校彈詞表演專業的一名學生。而潘老師作為班主任自然而然地成為我學藝生涯的啟蒙之師與領路之人。喉嚨好、脾氣好、唱得好、教得好是潘老師留給我的最初印象,在他身上有著姑蘇男子特有的剛柔并濟,細膩不失大氣,練達不失婉約。這些特質從他的作品中可見一斑,與他的創作風格也一脈相承。
與潘老師的初次合作并非“寫”,而是我從評校畢業進入蘇州評彈團后,以一名演員的身份“唱”了潘老師的兩個作品:彈詞女聲小組唱《英雄譜》和彈詞曲牌連綴《十佳展唱》。前者是一首歌頌新時期各條戰線先進人物的主旋律作品,作曲者在把握作品輕快昂揚的基礎上,將激越高亢的琴調唱腔和委婉抒情的麗調唱腔交織于敘事中,賦予了觀眾一種美好向上的精神體驗。后者則將現今書臺上很少出現、幾近失傳的曲牌小調如:山歌調、無錫景、柳青娘、銀絞絲、金絞絲、剪剪花等熔于一爐,根據作品的結構要求進行裁剪、編綴,創作成了一件饒有趣味、耐人尋味、值得回味的別出心裁的音樂作品,也讓聽眾在領略韻味無窮的彈詞曲牌音樂時煞了念、過了癮。
直到2009年,我從蘇州市彈團調入蘇州市文藝創作中心成為一名職業編劇四年后,與潘老師首度合作的評彈與快板《生命的價值》才為我們師生倆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詞曲合作的帷幕。《生命的價值》是以2007年感動中國人物、勇救落水女子而在婺江中獻出生命的軍人楷模孟祥斌為人物原型,以北京二炮文工團演員王巖先生最先創作的快板節目《碧浪丹心》中的敘事內容作為快板部分,結合由我創作的以抒情為目的的彈詞部分,將蘇州評彈與北方快板嫁接而促成南北曲藝首度聯姻的有益嘗試的創新之作。潘老師作為彈詞部分的曲作者,在以韻白語言為主的快板表演中,以麗調、俞調為框架,先后設計了引子、江中救人、悲天慟地、祭奠英烈、尾聲五段彈詞女聲齊唱唱段。聲情并茂,催人淚下,較好地烘托了作品的主題,也為英雄人物的立體化、生動化、人性化塑造提供了完美的聽覺形象。特別是情節發展至高潮,當岸上的圍觀群眾急切尋找跳入江中的主人公時,五個“在哪里”在音樂處理上層層遞進,直擊心靈,營造出了空前緊張的氣氛,使聽眾仿佛置身現場,深感震撼?!渡膬r值》以其南北曲藝說唱互補、亦剛亦柔的鮮明特色,開拓了蘇州評彈和北方快板合作的嶄新空間,為不同門類的藝術融合和藝術創新提供了實施依據和有效借鑒。而我與潘老師的首次合作,也讓我收獲了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文學獎的莫大殊榮。


專業上的良師成為了創作中的搭檔,我無疑成為了彈詞創作領域的幸運兒。自此之后,我們師生倆又聯合創作推出了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好人禮贊》、少兒評彈表演唱《姑蘇游》、以蘇州歷史文化名人為題材的《馮夢龍》等一系列作品?;蛟S因為我們有著相同的專業背景,又極熟悉舞臺,也熱愛這份事業,所以無論是潘老師與我的詞曲合作還是我倆與演員們的創演合作,幾乎因無障礙溝通而倍感愉悅。雖然多數作品都要經歷一稿、二稿、三稿……反復修改的“折磨”,但是這種“折磨”卻讓每一件作品越磨越精,在舞臺上愈發閃亮。
這些年,已從蘇州評彈學校副校長位子上退休多年的潘老師其實一直過著退而不休的生活。他依舊在評彈教學和彈詞音樂創作及理論研究領域積極地發揮著頗有能量的余熱。這本凝結著他創作智慧與事業追求的個人作品集《弦索吟》的出版,無疑是對潘老師這位書壇園丁、評彈音樂人最誠摯而崇高的禮贊!作為學生,我在撰此文恭祝,真心期待著與潘老師的下一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