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婷婷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讓城市里一些曾經光鮮亮麗、鄰里如親的小區變得老舊臟亂、人情冷漠。為了尋回往日溫情,一幅基層治理新實踐的畫卷漸次鋪展。典型的老、舊、散小區——重慶市南岸區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堅持以共建共治共享為目標,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迎來了嶄新的面貌。
遺失的溫情
在南湖社區,走過整潔的廣場和小區街道,處處可見人們安逸生活的身影。他們健身、閑聊、閱讀,充實人生也享受人生。他們還會告訴你,這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誠而融洽,在這里度過的每一天都有“煙火氣”和“人情味”。
也許很難想象,這里的人們也曾度過了一段不太明媚的歲月。生于斯長于斯的南湖社區居委會主任余建清楚記得那段時間的情況。
南湖社區成立于2001年11月,由花園1-8村組成。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花園村還叫作“花陽溝”,村民們過著勤勞簡樸的鄉村生活。到了80年代末,電子三所的干部職工來此創業奮斗、安家落戶,建起了一棟棟樓房,才更名為“花園村”。
從一村到八村,北高南低,一路排開,具有濃厚的山城特色,承載過一段溫暖的市井生活。
隨著時間流淌、城市發展,這里成了典型的老、舊、散小區,無物業公司、無大修基金、無業委會。
余建說,公共設施陳舊老化,管網時常堵塞,環境衛生問題十分突出;車行道坑洼不平,人行道路面破裂;車輛亂停亂放,消防通道常被占用;亂搭亂建亂擺多,安全隱患突出;公共服務缺失,無休閑、健身區域等問題,無一不讓居民感到煩心。
糟糕的環境消磨著人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淡漠。“有接近一半的老居民另購新房,搬離了花園村,留下來的人對小區環境十分不滿。加之租賃戶不斷增多,更增加了社區管理的難度。”從余建的感嘆中仍能感受到她曾經的無奈和憂心。
“這里是我們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和余建一樣,社區兩委班子成員早已思慮良久,并決心改變現狀,將老、舊、散小區沒心管、沒人管、沒錢管的治理難題一一破解。
改善環境 凝聚人心
南湖社區健身廣場,是遠近居民休閑鍛煉的地方。實際上在2008年以前,這里是一個又臟又臭的湖。
余建說:“填湖修廣場,正是社區邁出的第一步。”
據她回憶,當年街道和社區兩委班子通過挨家挨戶走訪、發放調查問卷、召開支部會議和居民會議等方式征求意見,了解到居民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整治垃圾飄浮、蚊蠅滋生、排水系統有問題的南湖。為此,社區兩委班子向區政府爭取資金在原地修建了社區健身廣場。
廣場的建成讓居民們有了休閑活動的空間,也解開了多年以來因生活環境惡劣而產生的心結。而以修建廣場為始,南湖社區以“征求一片、整治一片、管理一片、長效一片”為方法,持續開展老、舊、散小區綜合整治。
2010年,南湖社區集中調整原南湖周圍湖濱路底樓業態,整治治安難點,同時統一更換商戶招牌,使該區域環境大為改善。
從2013年開始,又對轄區1-8村陸續實施綜合整治,整治面積達上百萬平方米,小區居住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社區老人多,愛喝茶吹牛、養鳥遛狗。以前沒有劃定區域、規范管理,居民擺幾張桌椅就可賣茶,鳥籠隨處亂掛,環境很是臟亂。
“現在環境好了,大家都愛來,斗鳥、聊天,鬧熱得很。”居民王大爺說,多虧社區一步步綜合治理,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尤其是茶韻廣場、悅耳鳥園的修建,讓居民喝茶、遛鳥有了固定的地方。
不僅如此,社區還處處可見“小而美”的改造成果:邊角區域變廢為寶建起了“三益書院”;修繕一新的路面干凈平整;路旁的花臺上種滿了綠樹紅花;古色古香的過道充滿別樣韻味。
此外,為豐富群眾業余生活,社區還組織開展了“民間故事會”“我們的節日”等活動;開辟兒童游樂場、音樂室、書畫室等區域,開展作業輔導、藝術培訓等。
好環境營造好心情,居民的生活交流逐漸增多,鄰里關系也在逐步改善。
“三社聯動”開展自治
“若不是社區強化黨建引領、凝聚精神共識,改變不可能這么快。”余建說,從最初開始,社區黨委便堅持深入小區抓黨支部建設,為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夯實了組織基礎。
按照地域、人數,南湖社區在花園1-8村優化設置8個黨支部,使支部建設由粗變細,同時深化支部、網格功能建設,將區域黨建網絡與網格管理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
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民主推選成立由小區黨支部書記、樓棟長、居民小組長、黨員、居民代表、社會單位及經營戶代表組成的議事會、自治小組委員會和監委會,調動多元協商共治,負責牽頭小區自治。
與此同時,南湖社區提出了“三益”工作理念,為社區治理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益己、益人、益天下原是清乾隆年間的教育理念。”余建介紹,“我們古為今用,通過益己——孝善浸南湖;益人——大愛滿南湖;益家園——和風潤南湖的“三益社區”主題建設,精心營造滿足居民個體健康發展的修養環境,積極倡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氛圍,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余建說:“在處置社區事務時,社區還將群眾反映的問題分為大事、小事和私事,通過‘居民提議-理清責任-民主協商-多方參與-自我服務-長效管理的工作流程,讓群眾工作群眾做。”
例如,南湖社區轄區標準廠房多年來無物業管理,社區黨委牽頭與廠區業主協商,動員業主出資規范廠區環境,并開拓停車位200個。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2014年,社區共收集群眾訴求1600件次,群眾需求多種多樣。”余建說,盡管以社區為主體已經開展了大量服務工作,但依然難以滿足群眾多元化的需求。在這一背景下,南湖社區又依靠社會組織,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
2015年,經街道、社區、社會單位多方籌措資金,400平方米的“微益坊”應運而生,成為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活動、展示基地。截至目前,入駐的社會組織共45個,“方寸俱樂部”“巧手工坊”“愛心助學會”等吸收會員6000人。
“微益坊”將群眾需要的服務和相關社會組織聯系起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公益站承辦等形式,向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公益服務。
“在南湖社區,居民的各種需要幾乎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滿足需要的服務組織。”余建驕傲地說。
完善“造血”功能
社區建設和治理需要資金,錢從哪里來?經過多年的實踐,南湖社區已經探索出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造血”機制。
余建表示,社區通過居民籌資,社會單位協同,結對部門幫扶,爭取由南岸區政府、社會企業共同設立的社會公益事業扶持基金“民泰基金”支助,停車收益等多種方式做厚公益基金,有效提高了社區自主辦事能力。
據統計,僅2018年該社區就累計籌集資金40萬元,實施了社區傳統文化墻建設、小游園建設、長壽亭維修等,實現了“民泰基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同時,社區通過“微益坊”售賣公益產品,再用收益反哺社區治理和建設。李華渝就是“微益坊”的參與者之一。
李華渝本是該社區的樓棟長,因為擅長葫蘆繪畫,退休后堅持到“微益坊”畫葫蘆,他又通過“微益坊”將這些“葫蘆娃”義賣。他將收入全部捐贈,用于支持社區為老人開辦的各種興趣班,實現了公益反哺。
“改變的不僅僅是社區環境,更可喜的是,居民道德素質也普遍提高,志愿服務蔚然成風,同時社會矛盾大量化解,社區更加和諧宜居。”采訪中,這也是令余建最為感嘆之處。
據了解,南湖社區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社會工作服務示范社區”“全國‘四個一百志愿服務示范社區” “全國科普示范社區”等榮譽稱號。2017年,“微益坊”還被評為“全國創新社會治理十佳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