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是人大代表的基本功,也是人大工作最重要的一個方面。
從今年開始,重慶市北碚區施家梁鎮人大代表接待選民的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在每月一次定期接訪的基礎上,鎮人大將組織所有轄區的區、鎮人大代表到村(社區)巡回接訪,真正走進群眾,傾聽人民呼聲和愿望,督促解決問題和困難。接訪活動還邀請鎮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目的是為了更快解決群眾關注的問題。
變“坐等來訪”為“主動巡訪”
近日,北碚區施家梁鎮人大正在籌備一件事,即正式啟動今年的代表巡回接訪,將代表接訪選民工作搬出室內,搬到院壩中去,更加深入聯系群眾。
施家梁鎮有4個村1個社區,從今年開始,人大代表將每三月一次輪流到村(社區)接待選民。
李燕是一名鎮人大代表,她說,此前施家梁鎮人大代表接待選民的方式和大多數鄉鎮一樣,為定期接訪,每次有4-5名人大代表在人大代表之家或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站接待選民。
李燕每年都會參加多次接訪,她回憶,最初,前來反映問題的群眾每次約有十來人,但時間一長,人卻變少了,有時候只有一兩人,甚至一個都沒有。“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解決起來程序復雜,時間拖得長,且大家嫌跑路麻煩。”李燕說。
施家梁鎮人大主席彭倫貴也發現了這一問題。
“代表接待群眾是密切聯系群眾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絕不能搞成形式主義。群眾不來反映問題,肯定是我們工作不接地氣。”彭倫貴也在認真思考其中的原因。
隨后,鎮人大在分析具體情況后,進行了深刻反思,決定首先從改作風開始。大家提出在定期接訪的基礎上,區、鎮人大代表要走出辦公室,主動到群眾中去,開展巡回接訪,從過去的坐等群眾來訪變為主動接訪。
據悉,2019年7月,市、區人大常委會先后就進一步密切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聯系作出了部署和安排。施家梁鎮人大第一時間完善了人大代表之家和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工作站,并著手健全完善人大代表接訪群眾制度。
“只有走出辦公室,才能聽到最真實的聲音。”鎮黨委書記文繼宏也表示。鎮人大的想法,得到了鎮黨委的大力支持。
之后,施家梁鎮人大在每月定期接訪的基礎上,開始探索巡回接訪,要求人大代表不局限于待在家站坐等選民,而是要走到群眾中去面對面聽取意見建議,主動出擊找問題。
去年底,施家梁鎮就在各村(社區)“演練”了一次巡回接訪。
“人大代表是人民選出來的,理應經常到人民中間傾聽群眾呼聲,今后鎮人大將組織區、鎮兩級人大代表輪流到各村(社區)開展院壩接訪,把收集到的意見建議向鎮黨委政府反映,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和困難,讓干部和代表多跑路,群眾少跑路。”彭倫貴面向群眾,作出了莊嚴承諾。
“區、鎮人大代表走到農村院壩來聽群眾的意見,我們可以零距離向他們反映煩心事,也希望他們今后常來。”施家梁鎮獅子村村民劉興富表示:“這種方式很好。”
變“單獨接訪”為“聯合接訪”
在北碚區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看來,施家梁鎮人大在每月代表家站定期接訪基礎上,探索建立院壩巡回接訪制度,目的是把密切聯系群眾工作抓得更實。
除了接訪,代表也會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并現場答疑解惑,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
“繞城高速公路噪聲大得很,晚上都睡不著,橋上還經常有垃圾和貨物掉下來,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希望人大代表能幫我們反映一下。”施家梁鎮施家梁村的曹興蘭至今還記得,在去年的接訪中,有幾十位村民和十多名人大代表以及鎮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圍坐在院壩里,她一說出這個問題,立即引起大家的共鳴。
“因為這件事情不涉及鎮級部門,我們下來馬上向有關部門反映。”鎮人大主席彭倫貴在會上作出回應。隨即,彭倫貴起草了一份《關于在重慶繞城高速施家梁互通段設置聲屏障的建議》,提交給區人大常委會。
在代表巡回接訪中,不僅有人大代表參加,還邀請了鎮級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代表和部門聯合接訪,打破了人大代表單獨接訪模式,也是希望通過部門的參與和協調,使群眾反映的問題能盡快解決,落實落地。
在代表巡回接訪時,有群眾反映,位于施家社區的施家街還建房建成時間為2008年,主體房屋共用一個化糞池,但是因當時施工原因,化糞池未能發揮作用,加上部分樓棟沒有污水排放管道,很多居民守著家里的廁所卻只能使用公廁,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應邀參加這次巡回接訪的施家梁鎮規建環辦主任汪玲立即與社區干部實地查勘,他們發現,施家梁鎮污水管網一期工程在設計施工時,未能把施家街還建房污水管網納入其中,導致了后來一系列問題的出現。
之后,汪玲多方協調,最終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施家街公廁、施家街還建房生活污水排放管網已全線接通,并入鎮污水管網進行處理。至此,大家也徹底告別了家里廁所不能用的日子。
變“層層交辦”為“現場辦理”
以往,人大代表收集選民意見后,都是交到鎮人大主席團,再由主席團匯總后交相關職能部門辦理。如今,巡回接訪打破了這一模式,人大代表、選民與職能部門現場面對面溝通,對于群眾提出的問題,在政策范圍內的立馬提出解決方案,暫時不能解決的當面解釋。
“今年太陽能路燈安裝后,很亮堂,夜晚走路方便、安全多了,群眾都說好。唯一的不足是數量少了點,明年希望在我們村再安點。”在去年底的巡回接訪中,有群眾反映。
“鎮人大將就再安裝一批太陽能路燈一事向鎮政府提出民生實事項目建議,再交人大代表票決。”鎮人大主席彭倫貴在接訪時立即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接訪一結束,鎮人大就組織轄區人大代表對農村路燈安裝情況進行了摸底調研。在鎮人代會上,這一民生實事候選項目,最終被定為了正式項目,目前,已進入施工階段。
施家梁鎮施家社區的居民陳遠淑記得,代表在開展巡回接訪時,她也去了現場。
陳遠淑反映的問題是,在去年社區開展的屋頂整治中,為群眾安裝了樹脂瓦,但由于屋檐太短,大雨天,雨水會淋濕墻壁,室內墻面也會受到影響。她提出問題后,得到了鎮政府的回應,參加接訪的副鎮長和相關部門負責人馬上進行了實地查看。
“你們必須馬上整改。”鎮政府相關負責人立即要求相關部門著手整改。
陳遠淑等群眾的煩心事很快得到了解決。
“黃代表,我家的房子要垮了,但前段時間,我摔了一跤,醫了幾萬塊錢,現在拿不出錢改造房子。”走路顫顫巍巍的周本文婆婆來到正在接訪的代表們面前,道出了眼下的困難。耐心聽完周婆婆的情況反映后,區人大代表黃宇卓和其他幾名代表來到她家查看情況。
周婆婆的家是穿斗房,房蓋小青瓦,由于年久失修房頂已塌陷,她兒子臥病在床,孫子也身患小兒麻痹癥。據估算,修復房屋大概要四五萬元。
看到周婆婆家中確實困難,自身無力維修房屋,參與接訪的施家梁鎮副鎮長唐亞敏現場要求,社區組織專業人員拿出施工方案,免費幫助困難群眾完成房屋維修。目前,周本文的房屋已修善完畢,安全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從去年底試行開展巡回接訪的情況來看,這種接訪形式得到代表和群眾的認可和點贊,接下來我們將常態化開展這項工作。”彭倫貴說,從今年開始,每季度一次,鎮人大將組織區、鎮兩級人大代表開展巡回接訪。代表們將深入每個村(社區)城鄉居民居住的院壩、小區,走到群眾中去聽意見建議。他表示,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能解決的現場解決;待解決的,鎮人大會牽頭協商,并進行跟蹤督辦;已經解決的,人大代表還要跟蹤了解群眾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