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艦

一座新城,悄然崛起,矗立朝陽。
2020年3月,站在登云梯頂俯瞰云陽縣城北部新區,今年60歲的雙江街道梨園社區居民譚常平感覺腳下的這片熱土既熟悉又陌生。
醫院、學校等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徐徐展開一座新興之城的美麗畫卷。“這里的變化太快了!”曾在這片山坡上住了大半輩子的老譚感嘆不已。
但鮮為人知的是,正是縣人大常委會“十年磨一劍”,助推了云陽北部新區建設發展邁入“高速時代”。
持續關注 探“北拓”之路
翻閱云陽縣城區的地圖,以前城區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江北岸磐石城下的緩沖地區,一橋之隔阻斷了城區南擴的步伐,隨著云陽縣城區移民遷建全面結束,城區人口急劇上升,作為城區一道天然大山梁的龍脊嶺,曾阻斷了云陽縣城區快速發展的步伐。
2009年底,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四套領導班子成員開始討論研究關于加快云陽縣城區規劃建設的有關情況,主持召開民主黨派和工商聯、離退休老領導關于規劃建設云陽北部新區的意見征求會,在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民意、切實集思廣益的基礎上,作出了開發北部新區的重大決策。
其實,此前縣人大常委會就提出過在長江與溪河畔交匯口的小江片區建一座工業新城的設想。常委會對這一區塊長期關注且進行了深入調研,向縣委、縣政府提交了《關于完善城區規劃體系,加快北部新區規劃建設的建議》。
“加快北部新區規劃建設,推進城市向北拓展,事關云陽大城市建設,事關云陽全局和長遠發展,縣人大一直持續高度關注這一課題。”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勇表示,加快北部新區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對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曾在縣城鄉建委、北部新區管委會任職的縣人大城環委主任委員張孝國說:“無論是從云陽的地貌特征、歷史走向、水土資源、區位優勢等因素,還是從云陽融入都市經濟圈來看,‘擁江發展,東進北拓都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為此,縣政府將原本規劃以1.27平方公里的桂灣小片區進行縣城拓展的計劃一舉擴展到近10平方公里的小江片區,并提出了通過打造城市美麗軸心、景觀大道、活力水岸、石崖風情和宜人山居來建設集商業、辦公、居住、娛樂、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綜合發展區的想法。
在2010年底召開的全縣土地建設規劃設計審查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與會專家圍繞新區發展方向、規劃定位、空間布局等逐一研討,這一規劃設計方案順利通過評審。
為切實加快推進新區規劃建設,縣政府堅持“一號掛帥”靠前指揮,建立組織統一、精干高效、運轉協調的領導體制,正式組建北部新區管理委員會作為派出工作機構,將新區項目設計等前期工作逐步推上了正軌。
適時決議 解建設之困
2011年,北部新區計劃完成概算總投資2億元,盡管桂灣廣場、搬遷安置房等在建項目進展順利,但創業大道、人行梯道等基礎設施項目卻遲遲難以啟動,一季度完成投資僅400余萬元。
為深入了解出現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當年,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組織市、縣人大代表深入北部新區建設工地,首次視察新區規劃建設情況。
管理權限狹窄、工作進展緩慢、資金投入不足……調研中,北部新區管委會領導班子倒出了一肚子苦水。
“新區發展,時不我待;加快建設,迫在眉睫。”高度關注新區建設發展的市、縣人大代表,請求縣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推動北部新區建設。
2012年初,經縣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研究,作出了《關于加快推進北部新區建設發展的決定》。縣政府按照“獨立成市”的要求,拉開了高標準規劃、高規格建設的序幕。
北部新區實驗中學、縣中醫院、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億聯建材家具汽車城、一級汽車客運中心等重點公共設施項目相繼上馬,建設一座以山、水、江、城為特色的現代濱江新城,成為全縣上下共同的奮斗目標。
縣人大城環委有關同志向記者描述了縣人大常委會關注推動北部新區建設所做的工作:
2010年3月,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北部新區雙洞子—紫金溝組團及中環路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建設資金等有關問題的報告,作出北部新區基礎設施工程項目建設資金有關問題的決議,批準將有關項目建設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2013年7月,縣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縣政府關于提請北部新區土地整治開發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本息納入財政預算安排的議案,并作出相關決議,著力解決建設資金難題。
2014年8月,縣政府制定并出臺北部新區“三年成城”的實施意見,引導城區人口向北轉移,增強新區輻射帶動能力,朝著縣城區規模“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的目標一步步邁進。
此后,縣委、縣政府每季度對北部新區建設進展情況開展專項督查,把各建設單位任務完成情況列入年度目標考核內容,納入街道、部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
視察調研北部新區規劃建設進展情況,也就成了縣人大常委會每年監督的“必修課”。縣人大常委會組織市、縣人大代表深入現場視察督戰,詳細了解資金籌措、建設進度、階段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適時報告視察情況,提出意見建議。
2017年3月,北部新區一大批重點公共設施項目相繼竣工投入使用,開始吹響“三年成市”目標的集結號。縣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了北部新區“三年成市”的實施意見,提出新區發展從規模擴張向品質內涵轉變、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服務轉變,努力將北部新區打造成為幸福生活示范區和智慧城市先行區。
縣政府運用“三色清單管理”模式,即:對建設進度遲緩單位實行黃色提醒交辦、紅色督促交辦、白色問責交辦,推進項目建設力度前所未有。自2017年來,北部新區規劃實施項目110個,累計完成項目79個,實現水、電、氣、訊、網等專業管網全覆蓋。
建言獻策 求務實之風
北部新區“三年成市”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建設發展情況到底如何?這成為全縣上下共同關注的焦點。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2019年6月,縣十七屆人大常委會著手開展北部新區“三年成市”建設情況專題調研。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傳明率調研組跑遍北部新區大街小巷,查看現場、翻閱資料、訪談企業、走訪居民,廣泛聽取當地各方面意見建議,還到萬州、開州等地考察學習先進經驗,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素材。
調研組還集中聽取了縣政府13個主要責任單位專項工作情況匯報,數次召開座談會、約談會、論證會,反復討論研究有關情況,詳細分析新區工程建設、市場培育、管理服務、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規范程序、完善機制、創新管理等意見建議。這些建議一一寫進了調研報告,幾易其稿后經主任會議審定最終出爐。
2019年11月,縣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專題聽取縣政府關于北部新區“三年成市”的工作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圍繞北部新區建設從避讓搬遷到開發建設,從“成城”到“成市”各抒己見:“商業業態還不豐富,還需多元化布局”“噪音、揚塵污染須竭力控制”……
針對縣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審議發言,列席會議的縣政府副縣長李大武邊聽邊記。他坦誠地表示要照單全收,對標對表查漏補缺,不斷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新區建設,推動新區規模擴張與品質提升并進,全力推進北部新區高質量發展,讓城市形象更亮麗,居民生活更美好。
2020年1月,參加縣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的代表們參觀了北部新區部分基礎設施和景觀,這里樓宇建筑鱗次櫛比、花草樹木交相輝映、主次干道四通八達、休閑廣場人頭攢動……代表們一路走一路看,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機,拍下了一張張美麗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