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你熟悉中國歷史的話,一定聽說過“春秋五霸”的說法,它說的是春秋時期的五位君主,他們因為成就了一番霸業,因此被稱作“霸王”。
“霸王”背靠強大的國家,擁有令人害怕的軍力,有國家以大欺小,“霸王”就趕過去主持公道;有諸侯違背信義,“霸王”就逼著他們遵守約定;國家間產生了紛爭,“霸王”就約上許多國家一起開個會議,將問題解決。在之前西周的近三百年里,并不存在這樣的“霸王”,因為這正是周天子的職責。可既然周王室越來越衰弱,那么維持國際秩序,讓大家至少表面上還要遵守規矩的老大哥角色,就改由強大的諸侯來擔當了。這,就是“霸王”“霸主”,也是所謂的“諸侯之長”。
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王”就是齊桓公,他也被后人推為“五霸之首”。而在歷史記載中,齊桓公本人并沒有太多過人的才干,除了危急關頭詐死所表現出的急智以外,他的優點大概便是寬容大度,懂得信任人才。在鮑叔牙的大力舉薦下,齊桓公不光任命自己的昔日仇人為相,還拜他為“仲父”,國家大事幾乎都聽憑他的安排。靠著管仲的謀劃,齊國越發強盛,齊桓公也由昔日的公子小白,變成了威名赫赫的一代“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