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芳

從數九寒天到櫻花待放,粗粗一算,兩個月了。疫情之下,湖北省武漢市經歷了史上最艱難的冬天。兩個月來,這里的醫務工作者經歷了什么?
如果要為這場經歷寫一部回憶錄,你會記下什么?面對記者的提問,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院長,此次武漢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患者集中收治定點醫院的負責人程范軍,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就好像發燒、咳嗽、腹瀉、嘔吐,人遇到病痛時會有自我生理保護機制。在疫情還沒過去、重癥救治吃勁的時候,我的潛意識對這些記憶也在刻意地選擇性遺忘,算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吧。”程范軍說,從腦海深處挖出這些記憶,需要時間。
一天后的深夜,努力經過情緒調整的他,極為克制地開始了這篇個人回憶錄的講述。
那些最初應戰的日子
“兩個月了,時間好像混沌起來,感覺度日如年,又感覺時光飛逝。”程范軍說,疫情發生以來,日程被救治相關的各種事情塞得滿滿當當,一天疊著一天,失去區分的意義。只有一天,常態性錯過飯點的他看到辦公桌上一碗已經放涼的湯圓,才有了一個清晰的日期坐標——元宵節。
“真希望一切都是一場夢。”程范軍忍不住這樣想,但馬上又提醒自己,正打仗的時候,不能脆弱。
在程范軍的認知中,武漢這個地方,除了水患似乎沒有經歷過其他天災,更遑論瘟疫。2003年,SARS疫情從廣東略過武漢,武漢的病人是個位數,沒有死亡;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武漢派出了醫療隊,接回了不少傷員。在很多武漢人眼中,這都不是一塊能與疫情掛上鉤的土地。
即便如此,1月2日,根據已知信息,程范軍還是做出了個人判斷:這次的傳染病來者不善,怕不會比SARS好對付。當時,作為知名大醫院的專家,程范軍想“我們是大醫院,公共衛生是雙一流學科,醫學科學研究和醫療服務資源都在全國前列……”與病毒開仗,心理上并不怵。
厲兵秣馬,緊張有序。1月13日,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被確定為發熱門診的定點醫院,進入1月下旬,發熱門診病人開始一天比一天多。接診從一個班次一名醫生到一個班次三名醫生,依然不夠用。一個50張床的病區,剛開放就滿員。
程范軍不得不盡快安排將急診內、外科合并,把原急診內科、輸液室、觀察室、診室全部擴建成發熱門診。即便如此,發熱病人還是應接不暇。發熱門診前排起長長的候診隊伍,一直堵到醫院門外。
1月20日,硬仗來了。
先是愈演愈烈的醫療資源緊張。位于經濟開發區,本來該院所在地的人口密度并不高,但隨著病例增多,就診距離不成障礙,哪家醫院實力強,患者就往哪里跑。
1月25日,大年初一,該院被征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為了救治病人,每個片區都要有能扛下來的醫院,在大漢陽所在的西南片區,我們實力是最強的。”程范軍說,只是50萬人基本醫療、200多留院患者、每天10余臺急診手術、500人次急診急救的硬任務,要緊急安排著落。那天的晚飯,程范軍快10點才吃上一盒方便面。
“開始我擔心把非新冠肺炎的住院病人轉出去,大家會抵觸。但開會一說,各科沒有反對意見;各科執行起來,也沒有反饋困難。”程范軍說,除了住在ICU的患者送到該院本部救治,“用僅有的兩臺救護車跑了一天”,其他或出院或安置到其他醫院,說明情況后病人很配合。
那些內外交困的煎熬
送走住院患者,就開始對病區進行適應性改造,籌備增加病區,向全員發出不休春節的動員令……防護物資匱乏的問題接踵而至。以前只需要應付發熱門診每天的上百套防護品,1月25日之后形勢變了,需求大增。
第一時間發出求援信息后,來了一批防護物資,但符合醫用標準的不足30%。“都是武漢周邊單位捐過來的,要么是質量不合格,要么是品類不對。有的防護服已經過期,拿手指一戳一個洞;有的口罩是帶氣閥的。”程范軍說,該院只能在求援招募公告中強調必須要醫用級別,同時對援助物資進行開箱抽驗。可是,靠捐助,防護物資依然吃緊,該院只能“有一件衣服上一個人”。
除了愁物資,還愁床。“每天幾十通電話,就一個字,床!在武漢,大家信任協和。只要認識人,就拼命地找各種途徑往我們這兒送。但我們容量太有限了,只能用堅持原則的方式接收。原則是什么,就是核酸檢測結果。”說到這里,程范軍深吸一口氣。他坦言,這樣的原則下,他和同事們只能優先收治已經確診的陽性危重癥患者。在醫生眼中,沒有哪個生命不值得救治。“但我們真的已經拼了命在收治了!”說這話時,程范軍的聲音在顫抖。
一周不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再一次明確,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被確定為全市新冠肺炎重癥、危重癥救治醫院,第一批國家醫療隊隨即趕來支援。1月28日,北京、黑龍江醫療隊抵漢,來自上述兩地和該院本部的支援力量經過溝通與培訓后,迅速投入工作。
“最讓人不堪回首的時刻到了!”程范軍解釋,由于在國家確定的3家危重癥定點醫院中該院動手最快、開放最早,“感覺全部武漢市的重病人都來了”。最多的時候,20多臺送病人的救護車在醫院門口排隊,都是危重癥患者。
新冠肺炎尚無特效藥,病情有時進展很快。程范軍坦言自己那時曾目睹過危重癥患者的離去,以及醫務人員與死神奮力搏斗后的挫敗感與無力感,他用40多年的經歷學會跟內心和解。
那些未能告別的遠去
那些日子里,程范軍的身邊也有人遠去。
1月25日,醫院被確定為收治定點醫院當天,他的一位學長染疫走了。學長雖然跟他不同屆、不同學科,但因為性格相投,兩人很聊得來,每年總要抽出時間聚上幾次。印象中的學長儒雅帥氣,穿著、發型都很講究,彈得一手好琴。
“他走那天我忙到天昏地暗,后來才看到消息。”程范軍說,看到消息時他心里咯噔一下。“看到自己的師友親朋不幸離世,還是無法平靜。”
“幾天之后,我熟悉的一位知名教授也走了。可能因為體型較胖、平時運動少,心肺儲備少。”程范軍很惋惜,那是一位學術造詣很高的專家,“原本還想請他指導研究工作”。
最大的沖擊是在2月12日。程范軍的母親去世了。去年年底,在享受了母親在身邊的一段溫馨時光后,程范軍把老人交給弟妹帶回老家。農歷臘月二十九,老人股骨頸骨折。疫情所致,只能在當地醫院保守治療。也許是因為基礎疾病較多,也許是臥床后血栓,2月12日這天,老人突發心跳呼吸驟停,最終離去。
接到電話后,程范軍在辦公室呆坐了半天才緩過神。“只能用‘自古忠孝難兩全勸自己。別說回去料理,連親友都不能知會。沒有時間悲傷,只能讓更多的工作沖淡對母親的懷念。”
那些不及言說的委屈
這些離去對于每一位醫務人員來說都極為痛心的。畢竟,這里是武漢最好的醫院之一,匯集了來自全國最好的醫務人員。
“看到數據怎么不急。”程范軍甚至想,干脆搬到隔離病房去工作。但這種想法只能一閃而過,每個崗位都需要有人扛。既然無路可逃,只有挺住。
手下的兵也在承壓。新病毒,很多路數都沒摸清;各學科全員壓上,但術業有專攻,非這一領域的專家,臨戰時有勁兒使不出來;各地來的支援團隊已突破千人,占目前醫院救治力量的一半,溝通磨合、理順流程也不簡單。
只能幫大家轉變思想。“抗擊疫情就是戰役,參與防控的都是戰士。是戰士就得服從,基本功都有,國家發布的指南,照著來!至于防護,不是讓你和敵人同歸于盡,或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保護好自己才能更有效殲滅敵人,一點不能馬虎!”
程范軍坦言,醫生們很累,他也不輕松。每天深夜才能回家,躺在床上的時間最多6個小時。“躺下也睡不著,發愁。這么多病人,怎么得了?得想辦法讓他們活下來。”睡不著,只能求助安眠藥。吃了藥,到凌晨兩三點才能睡著。
疫情之前,程范軍自覺身體很好。閑暇時間,他喜歡侍弄花草、種些蔬果。現在,快步走一會兒,他就開始喘氣。但他明白,這些日子,武漢的醫務人員,哪個不累?
那些用心攻下的難關
再苦再累,只要能把病人治好,一切都值得。救治關,是所有武漢醫務工作者的首要難關。
過這關,先要把隊伍建好。醫院黨委迅速行動,在隔離病房設立了黨員責任區。2月2日,53名骨干醫護人員組成臨時黨支部。誓師大會上,武漢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玉、副書記汪宏波號召大家堅守初心、擔當使命、迎難而上,舉手宣誓的場面鼓舞人心。許多同志火線提交入黨申請書、請戰書像雪片一樣紛至沓來。
這次的武漢疫情攻堅戰是打破建制、混合編程、隨時增援,根據戰場態勢及時調整火力配置。受援醫院要的,就是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評價。程范軍介紹,該院成立了戰時醫務處,建立了醫療組、病區、片區、院區四級醫療責任體系和控制體系。“戰時醫務處到病區實地核查,有問題,指名道姓批評,立即整改。”
第一周,醫院發現各個醫療隊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規則,就及時溝通、達成共識,快速形成了一本應急手冊,把指揮、通訊、作戰、督戰講得明明白白。有問題及時提出來修改,一周后再版一次。“這個做法得到上級認可,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2020第93號文件的附件就是我們這本手冊第二版的全文。”
隊伍建好了,就攻關醫療。在對早期收治的重癥死亡病例進行分析后,該院認為,對于極危重的患者,必須及時進行機械通氣。ICU床位有限,特殊情況下,能不能在普通病房也開展機械通氣?
“插管后給病人吸痰的難度大大降低。”程范軍說,在ICU的早期插管讓救治成功率提上來了。“鐘南山院士團隊的專家也告訴我,這個事情可以做。”
當然,氣管插管意味著醫護人員近距離暴露在含有高密度病毒的氣溶膠中,操作風險也隨之加大。如何抉擇?程范軍把糾結報告給前來巡視的國家衛生健康委領導。“領導就在我們這兒拍板,可以在普通病房插管。”程范軍說,由協和醫院本部麻醉科增援的插管小分隊,就像戰時的尖刀班,迅疾組建起來。一個插管病人,需要五六個醫務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此令一下,全院醫務人員的擔子重了,但病死率也明顯降下來了。隨著診療指南不斷更新完善、救治經驗逐步積累,該院甚至多日無死亡病例。
那些給予力量的人們
兩個月間,程范軍見證了疫情的波動以及隨之而來的無數故事瞬間。他說,這幾十天不全是暗色調的,很多人把亮色帶給醫院。
“感謝人民的科學家、可敬可愛的同事、可靠的援軍,更多叫不上名字的快遞小哥、志愿者。”程范軍說,在該院駐點的志愿者主要來自北京、山東等地,受教育程度較高,許多人專業技能嫻熟,困難時期到醫院義務勞動,不怕苦不怕累,幫了大忙。
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有2000多名醫務人員投入一線戰斗,后勤行政人員相對較少。疫情以來,大量的物資搬運、入庫出庫、水電動能檢修保障工作,應接不暇。是這些志愿者變身水電修理工、搬運工、倉庫管理員,保障抗疫工作穩定有序。
“光物資搬運、出入庫,累計有上百噸。他們太了不起了!”程范軍感慨,還有很多人四處奔走捐錢捐物,騎著電動三輪車給醫院食堂送菜,醫藥公司想方設法為醫院補給物資。“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醫務人員的精神支柱。”
巨大的理解、支持和關心下,偶爾出現個別不和諧的聲音,醫務人員也能淡然處之。程范軍坦言,該院醫生近期遭遇了投訴。“有打市長熱線的,投訴我們病房三人間條件不好,要求住兩人間;也有抱怨病號餐不好吃的,說不如在方艙醫院……”面對這些,醫生沒有解釋什么,而是聯名向程范軍發來申請書:“自新冠疫情暴發后,新組建的6樓西病區全員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抗疫工作中……疫情的拐點即將到來,勝利就在不遠處。我們感到欣慰。這是我們不畏辛苦、不懼風險、繼續工作的動力與源泉。現階段,6樓西病區全員身體狀況可,自愿申請暫不輪休,繼續工作一段時間,確保救治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也希望能讓馳援武漢的戰友多休息,讓他們平安回家。我們承諾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堅守崗位,和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戰友一起迎來勝利的曙光!”
那是3月2日深夜,程范軍打開手機,看到一個個熟悉的簽名,激動得難以入眠。“沒日沒夜干了兩個月,本來已經安排他們輪休了……這是第五個科室請求繼續戰斗了。”手下有這些將士,程范軍說自己無比驕傲。
那些期待完成的心愿
一遍遍看著那張申請書,程范軍說,不一定成全他們:“真希望疫情明天就結束,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而他自己,疫情過去,要先回老家為母親辦追思會,讓老人入土為安。
“對于患者救治、疫苗研制、病毒毒力演變、宿主易感性,以及平戰結合建好公立醫院,包括機構布局、醫用建筑設計、公立醫院物資儲備、應急演練、人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敏感性等,都要再系統回顧一下。”程范軍說。
這些天來,他養成了好多習慣,比如見了水就想洗手,見了手消毒液就想抹。但也丟了一些習慣。家里的花草蔬果,他已經很久沒有打理了。
每天都是晚上12點后才離開醫院,到家就是黑乎乎一片。但早上出門時,他還是會瞥一眼那些菜和花。去年特意種的紅菜薹,本來三五寸高就該吃了,現在已經長成油菜花了。“茶花已經開了,橙子樹也能看見小花苞了。我種的月季第一次熬過了冬天,已經抽出寸把長的新芽,有兩三朵已經快開花了……”看見這些,程范軍相信春天不遠了。
今年57歲的程范軍說,從事這個職業,到了這個歲數,已經很少在心中泛起波瀾。“但今天在醫院走廊里,我聽到了久違的笑聲。那一刻,突然涌上心頭的感動無法描述。”